好的电影,就像小津安二郎说的“以余味定输赢”。

《海上钢琴师》,与电影《天堂电影院》、《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合称为“时空三部曲”。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艺巨作。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

豆瓣上116万人评出9.3分的超高分足以证明,它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今天,我将从电影的内容,视听语言方面和心理学方面,对影片进行解析。


一、内容:为什么《海上钢琴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高分评价?因为共鸣:我们心中都有一个1900,我们都想成为1900?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2)

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被遗弃在钢琴上的男婴,被正在头等舱捡漏的水手丹尼发现并抚养。

因他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月第一周第一天被发现的,所以养父为他取名1900。

1900一生都在船上度过,从未踏足陆地。他因从小显示出的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一直在船上为人们演奏,也因而声名大噪过一段时间。

1.单纯成就了这个天才:我们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单纯,自我的人。

在船上成长的1900,他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艘船的大小。船上有什么,他就知道什么。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3)

船上没有母亲,他以为母亲就是一匹马,船上没有孤儿院,他以为孤儿院是没有孩子的大人住的监狱。

没有踏足陆地的他,繁华的世界,纸醉金迷的生活,为金钱忙碌的世界,都离他太远。他不像个大人,倒像一个小孩,没有被污染的干净的小孩。

他是个钢琴家,常常由着内心的灵感,用一个个音符把他说出来。他没有学过钢琴,也不懂爵士,没有一张张乐谱的条条框框,随心所欲的弹奏。他是自由的。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4)

他音乐的灵感来源于对周围人的观察:一个老迈的女子身旁带着个俊美男子,他会想到是女子带着情夫跑路;一个男子在那忧郁的坐着,他会想到这个男子在回忆那些他无能为力的事;看到一个男子偷偷摸摸的进来,他会想到男子是为了寻找那缥缈的爱情,和眼中所散发的美国梦偷偷跑进一等舱。

1900看每个人仿佛能看透他们的故事一样,他手中的钢琴,也会随着心情来转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代表的曲子也不一样。一个从来也没下过船的人,好多事情都是靠想象来完成的,因为他的思想从不被局限。

我也曾想过,如果有一天,1900去到陆地上,他会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影片中已经隐隐告诉我们了。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Max迫于生活压力,决定去琴行卖掉自己的小号。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5)

老板:“6磅10先令,不能再多了。”

Max:“那也就25美元啊!小号是我的一

生啊!先生,虽然我不会像巴蒂·鲍顿或

是沙其蒙那样青史留名,但即使我不是

个人物,这小号也不只值这个价钱啊。”

老板:“按你这么说的话,这个小号半个

克朗都不值。”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6)

影片第一个让我感到心酸的点,大约从这时开始。艺术在我看来,是神圣的,是高尚的。而对于乐手来说,它更是一生。

我从没想过,这样神圣的东西,到了这个繁华的陆地世界,竟是这样一文不值。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生的东西,用金钱去衡量,简直是侮辱。

然,在现实的面前,乐手Max竟是这样的卑微,甚至连对话都是带着祈求:再多点钱吧!

现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我们有喜爱的东西,有梦想的美好未来,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想着:我以后要成为一个舞蹈家,一个音乐家,一个演员。

但,有少人最后又真的做到了呢?

可能挣扎过,但大多数人都输给了现实,输给了车子,房子,票子。

复杂的世里有太多无穷无尽欲望,身处其中,难免不会被污染,从而走了一条与心之所向相反的道路。

突然有一天回顾自己的小时候,问问自己:现在的我,是以前想要的样子吗?

大多都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大染缸,把我们也变的复杂,我们不再一门心思的去追求自己,而是开始考虑功利。

2.我们都希望有1900那样的生活:稳定,自由。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7)

就像1900说的那样:“陆上的人喜欢寻

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

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

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

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确实,活在陆地上的我们,每天都在忧虑,在担心。我们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害怕昨天的做的选择:会不会有失误。

迈出这艘大船,就好像我们学生迈出校园。我们对今后的生活都是“未知”,会找到什么工作?会遇到什么人?会遇到什么困难?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8)

我们“陆地人”每天都要在无限的键盘上演奏音乐,但我们不知道“do”在哪里,也不知道“si”在哪里。我们的未来是迷茫的。

但1900不一样,船就那么大,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船上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他不需要考虑吃喝住,也不用在乎金钱,他的未来可以很明确,很单纯,很无忧无虑。

我们所有人,从出生到年老,这一生不就是在追求这样的生活吗?稳定的,精神自由,财富自由,人身自由。

二、从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曾被誉为,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里面的钢琴曲出自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像《天堂电影院》,《洛丽塔》,《索多玛的120天》,都是这位大师的作品。

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过:“声音将

不仅仅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体,

没有声音的画面是死的画面,没有画面

的声音是活的声音。”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钢琴决斗”,就很好诠释了这句话。

决斗前,当Jelly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时,伴随着的是一段低调、沉闷、压抑的音乐,随着他的正式亮像,更为低沉的大提琴声也随之渐入。

原本以欢快调为背景音乐的大厅,因他的出现,瞬间变的严肃,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背景乐的强烈碰撞,更能表现当时对方的来势汹汹。

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9)

斗琴的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台词,只有Jelly表演后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1900的音乐淹没。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台上,才结束这段压抑而富有张力的音乐。而每一次酒杯被扣在吧台的不同音量,是Jelly的气愤,是下一次表演的蓄力。

在斗琴的结尾,1900演奏完那曲极富技巧的音乐后,全场长达十几秒的无声,配合着全场目瞪口呆的画面,又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这个默默无闻的钢琴手,赢了爵士的创始人Jelly!

视觉效果:

导演托纳托雷似乎比较钟情于在影片中贯穿一种比较含蓄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格调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0)

影片的开头,当第一个见到美国的人喊出那句“America”时,当船上两千余名船客,热情大喊美国,高兴地脱帽向美国挥手的时候,原本应该是热情的暖色调,但镜头切换,这时的美国,笼罩在白色的水雾下,几根巨大的烟筒正在往外吐着黑烟,整个场景大片留白。

美国永远在水雾中。

将船客送到象征自由的美国和船上一生未踏足陆地的1900,无疑是在暗示着什么。

拍摄手法:

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好友Max,通过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追寻1900的下落为两大时间主轴,交互穿插构成。

在现实进入回忆的转换中多通过Max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达到场景以及空间的调度。

并且电影大量运用仰摄、俯摄镜头,通过推、拉镜头的淡入和淡出,完成大全景与特写的镜头切换。

就拿最精彩的斗琴环节:

由下往上的仰镜头,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1)

影片中,1900与被爵士乐大师Jelly的斗琴中,单纯的1900并不理解斗琴的意义,只是把比赛当做欣赏的音乐会,因此他对Jelly是怀有好奇和敬意的。

于是,此处运用仰拍的镜头展现了他内心对Jelly的态度,正如影片所讲:“这不是较量,而是学习”,“他没有竞争的体育精神”,“…希望借此能学到点新的东西”。

而与仰拍形成对比的俯拍,最明显的就是在Jelly的出场镜头。

斗琴时,Jelly弹奏完第一曲后,现场的很多女性都哭了,他于是非常得意,因此,这时的镜头是俯视1900的,给人一种压迫和蔑视之感。

斗琴的过程中,第一轮比赛,导演的镜头是一仰一俯;第二轮,两人弹奏同一首曲子,这时的镜头为平视;第三轮,1900认真应战,此时的镜头又是一仰一俯,只不过,这次是1900为仰视镜头。

相同的手法,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电影突出了戏剧化。

全景和近景:

影片中,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第一个看到美国的人。那个有着清澈蓝色眼睛的船客。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2)

电影从全景到近景慢慢拉进、拉进,直到看到男孩的眼睛,然后是瞳孔,再淡入他眼里倒印出的自由女神像。

眼里只有一个自由女神像,这样的画面,更加深了移民的人对美国的渴望。

还有,斗琴时影片对Jelly笑时露出的牙齿还有放在钢琴上烟头特写,无疑都是在放大Jelly的自信和高超的技艺。

但,当第三回合比赛失败时,影片给了Jelly一个全景,热闹的人群中,白色西装的背影。更添了一笔落寞。

心理学角度:

我想,《海上钢琴师》最令人耿耿于怀的莫过于不愿下船的1900,最令人压抑的也莫过于1900随着船英年早逝。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3)

影片中,两次着重提到下船:第一次是因为1900爱上了一个姑娘,打算到陆地找她;第二次是Max,在船即将被炸毁时,劝他一起到陆地生活。

依恋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孩子从在母亲肚子

里的时候就是有感知觉的,能与母亲有

一种连接,而这种连接也会影响着孩子

以后的“客体关系”。同时,在儿童期就

有被遗弃的经验,这对孩子的“客体关

系”影响极大,直接影响着之后的“安全

感”和“依恋关系”。也就是说,这种被抛

弃的感觉婴儿是能感受到的。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4)

1900从出生就被抛弃,虽然很幸运的遇到了养父丹尼,但,在他八岁时,养父却因一场意外而死。那时八岁的他,还不懂什么叫“死亡”,只知道他又一次被抛弃了。

害怕未知,害怕决定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5)

影片曾中讲到:丹尼死后,医生表示,如果不是因为1900在丹尼旁边念报纸,逗笑了丹尼,丹尼或许还有治愈的可能。

因此,潜意识里1900会认为是自己的擅自做主,在病床前念了报纸,才使养父不治生亡。所以,潜意识里,他害怕做决定,害怕决定背后的后果。

1900自愿下船,不是喜欢上女孩后立马决定的,而是考虑了很久:哪一天,什么时候。为了这个动作,他其实想了很多,就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安全感的极度缺失。

掌控感:选择绝望的成为自己而不去弹奏不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这架巨大的上帝之琴。

每个人都具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即

都倾向于自己能够稳定地预测和控制周

围的世界,这种源自人类天性的倾向是

我们安全感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任何

时候,当人们面临失去控制感后,会处

于无助的状态,感到焦虑和不安。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6)

但就像1900说的:“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 ”

但如果是陆地,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他下去该怎么办?他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他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面对陆地,1900失去了在船上的控制感,养父从小灌输的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他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泥潭,他不相信努力会带来改变,不相信抗争可以对抗强权。

因此,他宁愿选择和熟悉的船共存亡,也不愿意去那未知的陆地世界。

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和心理学解析豆瓣评分9.3的海上钢琴师)(17)

小结

有人说,我喜欢1900是因为他的纯粹,他不敢下船,“懦弱”的很真实,他不追求繁华世界,单纯的很真实,他决定与船共存亡,执着的很真实。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1900的影子。只不过,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的成为1900。

因为1900是孤独的,他被亲人抛弃,没有朋友。他无牵无挂,所以可以与船共生死,可以守住心中的自我。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有家人,我们要养家糊口。所以,现实面前,我们被迫踏出那一步,远离心中的那艘船。

纯真和灵魂自由无疑是电影希望传达给我们的,我想,他是想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能成为传奇的1900,但至少在繁华的世界中,多去追求自我的灵魂自由和纯真。

毕竟人生没有定数,赋予怎样的意义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