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撒(yìsǎn)

它是明代服饰代表之一。有趣的是曳撒的由来,它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它的读音来源于“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其意为蒙古袍。明代建立后质孙服就称作明代曳撒服,通常会和贴里、 比甲来做搭配。

方以智在《通雅》中记述:质孙者,为五色团花,乃元服,今 校尉服。“团花曰只逊,因元之质孙也。政和七年正月,礼制局请墨车驾士衣皂,夏缦皂质绣五色团花。锦衣校尉,自抬辇以至持扇、锽、幡、幢、鸣鞭者,衣皆红青玄、纺绢地,织成团花五彩,名曰只逊,其帽曰脑包,按元大宴服质孙,冬则纳石宝里,夏则钹笠都纳。‘质孙’汉言一色[曳撒]服也,无定制,上下皆服,精粗不同,同称‘只逊’。今单以衣校尉,而书作‘只逊’耳。其脑包即五代时之鬅头也。”

西方传统服饰纹理(传统服饰之曳撒)(1)

要说女子汉服形制多样,色彩丰富,男子汉服服饰的确没法相比,曳撒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直以来的平静。它配色大胆,形制突破常规,腰间配上独具特色。

西方传统服饰纹理(传统服饰之曳撒)(2)

西方传统服饰纹理(传统服饰之曳撒)(3)

來源:漢尚華連

曳撒是前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作马面褶,两侧接摆;后襟不断开,马面褶后襟不断。曳撒的花纹有这明朝自己的风格,比较有特色的是麒麟服、飞鱼服

西方传统服饰纹理(传统服饰之曳撒)(4)

控弦司

麒麟服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西方传统服饰纹理(传统服饰之曳撒)(5)

控弦司

飞鱼服

明代赐服之一,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赐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飞鱼是一种纹理,“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飞鱼类蟒,非真作飞鱼形”。

西方传统服饰纹理(传统服饰之曳撒)(6)

飞鱼服

这两种花纹锦缎也不局限于曳撒,它们在直身、贴里也都是不同款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