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城市中,随着老旧的城中村房屋被拆除,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关于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原始记忆,逐渐被热闹与繁华替代。
麻园,就是昆明城中村的一员,它地处昆明西北边,是老昆明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之一。
但这里似乎又和昆明其他的城中村都不太一样,与它相关的事物都沾染了些许艺术气息,老旧建筑的外壳下曾藏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与一个个艺术的梦。
这里曾是云南文艺青年的伊甸园,艺术文化的交流地,无数的灵感和思想在这里碰撞、升华。
这里为何叫“麻园”,坊间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是说这里原来是片荒地,长满了野生荨麻。不过根据历史记载,这里是农民栽种了很多可以加工成绳子的大麻,所以称之为麻园。
无论这个名字到底来自何方,它都深深烙印在了一代昆明文艺青年的心中。
1
麻园9号
麻园9号,也是后来的艺院巷4号,云南艺术学院旧址,当时的云南艺术学院因地处麻园也被学子们戏称为“麻园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与麻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麻园因云艺而出名,云艺也因麻园而更接地气,云艺赋予了麻园艺术的灵魂,麻园承载了云艺的文化精神。可以说麻园是无数怀揣着艺术梦想学子的乌托邦,承载着无数云艺学生的青春回忆。
云艺的学生分散地租住在小小的麻园村里,村民变成了房东,自家的房子不够租就加盖,一层层堆叠。外墙被潦草地刷上颜色,房子被隔成一间间小屋,屋里随意配置一些廉价家具,出租给那些向往艺术、来此追寻梦想的青年们。
房东、洗衣服的、做饭的、装框的、卖颜料的、卖纸的、做人体模特的……每天在村子里遇到的不外乎这几种人,麻园成为了云南艺术学院的“后勤部”,整个村子都与艺术搭边。
这样的生活形式,使得麻园生长的肆意又野蛮,杂乱无章,没有形状,没有秩序感。
在这蛮荒生长的麻园里,渐渐也延伸出了“麻园精神”。
很难去定义什么叫“麻园精神”。
有人说是那代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灵魂,和捉摸不透的梦想。也有人说是那些血液里渗透着艺术和爱的青年在这里挥洒的青春。
无论是什么,都是属于这座城市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特殊记忆和独特文化。
2010年
2010年,云艺搬迁,麻园结束了它作为云艺“后勤部”的使命。
它开始渐渐变得和其它城中村一样,破旧的老楼不再传出悦耳的歌声、墙上的涂鸦变得斑驳、街边不再有人轻声吟唱……
似乎随着云南艺术学院的搬迁和学生们的离开,这座城中村的艺术之魂也在逐渐消逝。
如今只剩下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和乐队、画室、酒吧留存在这里,还能证明老云艺存在过的痕迹。
不过麻园精神并没有消失,它早已深深地渗透在云南艺术学院中,以其他方式长久留存。
自2004年第一届麻园电影节举办,就是一个代表着麻园与云艺是不可分割的标志。
每年的夏天,对于云南艺术学院的学子来说,最重要的仪式就是麻园电影节。好像只有参加了麻园电影节才算真正毕了业。
现在
现在麻园,虽不再被文艺青年们瞩目,但老昆明的市井生活气息在这里依旧有迹可循。
它将昆明包罗万象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一栋栋鳞次栉比、陈旧的居民楼里,生活着不知多少追梦的“昆漂族”。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从外地到昆明来开小吃店的夫妻,也有土生土长的麻园人,他们在这里落脚,也在这里启程。
麻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能够让每个漂泊的灵魂拥有安全感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在这杂乱的电线,古老的房屋下找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鉴于目前疫情形势,昆明市各A级旅游景区将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控制游客接待上限;严格落实扫码登记、测体温,督促游客执行好“一米线”、佩戴口罩等相关措施。疫情防控无小事,请各位游客出行时注意个人防护,积极配合景区(点)疫情防控工作。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待春暖花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