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问答7)单独的讨论过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今天谈一下四句教其他三句的内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王阳明三不问三不争 王阳明心学问答1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王阳明三不问三不争 王阳明心学问答18

王阳明三不问三不争 王阳明心学问答18

前面的文章(问答7)单独的讨论过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今天谈一下四句教其他三句的内涵:

第一句: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

善和恶,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是因时、因地、因客观情况而变化的。我们的“心之体”也就是“良知”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善恶。我们不要执着在外界固定的善、恶标准上。只有不执着善恶,才是至善。这句话是四句教的关键,必须透彻理解。

第二句: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需要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头脑中理解会闪现出诸多种“意念”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你是选择袖手旁观,还是去扶起老人。

此时你的头脑中会闪现出多种念头,有让你扶的念,有告诉你不要多管闲事的念,有让你打120救护车的念等等。诸多念中,有的是诚意发出的善念,有的私欲发出的恶念。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当诸多念头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良知是有能力分辨哪些是善念,哪些是恶念的。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良知告诉你答案之后,你就要选择按良知发出的诚意的善念去执行,也就是克服了恶念,这个过程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格物。

四句教,完整的向我们描述了做出是非判断的原理、和过程,修身就是按照这个过程,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上。

在天泉证道时,王阳明的徒弟王龙溪还提出“四无学说”

他认为:既然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我们只需从源头开始,潜心修习“心之本体”,当我们顿悟之后,由“心之本体”发出的意,就一定是无善无恶的(灵活的、符合良知的、至善的),一见本体,即是功夫,不需要做“格物”事上磨。

阳明先生对“四无学说”并没有否定,他说这是“利根人(天才)”的功夫,我们普通人不可按照“四无学说”的方法去修习,这样容易落入佛、老的空寂之中。普通人还是安心按照“四有学说”来踏实修习,日积月累,终可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