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对冲的可行性 看完四个假如(1)

由最开始的恐慌,到众志成城,再到严禁“层层加码”,全国人民在恍惚中飞快的度过了三年。关于日前出现网络疯传的【没说扫码惨遭关店】【午休没戴口罩被贴黄牌】的“奇葩加码”事件,相信各位跟我的感觉一样,同样是中央发布的指令,为什么各地的执行措施却有着千差万别?我斗胆来举个例子:

比如疫情时期发明的新词【封控】、【静默】、【静态】、【封城】,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封控】=封个人,【静默】=封小区,【静态】=封行政区,【封城】=封市。

(以下观点仅个人理解,不代表官方诠释),

假如我是省长,【封控】=封行政区,【静默】=封片区,【静态】=封市,【封城】=封省,

怎么判断对冲的可行性 看完四个假如(2)

假如我是市长,【封控】=封小区,【静默】=封行政区,【静态】=封市,【封城】=封市,

怎么判断对冲的可行性 看完四个假如(3)

假如我是区长,【封控】=封小区,【静默】=封区,【静态】=封区,【封城】=封区,

怎么判断对冲的可行性 看完四个假如(4)

假如我是村长,【封控】=封村,【静默】=封村,【静态】=封村,【封城】=封村,

怎么判断对冲的可行性 看完四个假如(5)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所以会这样,个人认为问题就出在“政策解读”上。各级主管部门由于职能的不同,对于同一个词的解读也会随之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再加上下达的指令模糊不清,就会有更大的偏差。如同综艺节目中带耳机猜词语的游戏,能达到最初意思的少之又少。

怎么判断对冲的可行性 看完四个假如(6)

最近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本想着看看原文,结果只找到了各式各样的【优化版】、【解读版】,虽然只是图片有些许差异,但内容基本不变。对此难免有些好奇了,既然要优化解读,为什么不直接出个通俗易懂版的?

在此建议,为避免防控层层加码的现象发生,全国得统一下发一个“标尺”,定一个标准答案,减少各级主管部门及执行人员的偏差,提升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