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成语:分道扬镳( biāo),也说分路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一言不合就分道,可分道与扬镳有什么关系?“镳”又是什么?
镳是马具。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马嚼子的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前一段在郑州博物馆举办的“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展览中,展出了这两件文物就是“镳”。
这就是西周中期的“镳”,是置于马嘴的两侧,固定马衔(马嚼子),连接着马缰绳。这么摆放,可能大家还是不清楚。
镳和马衔是这样配套使的。
这两个马衔,置于马嘴中,两边放置着镳。
这是一张唐代的马鞍具示意图,我们在马嘴边可以找到“镳”。
马的左右两条缰绳和镳相连,人们骑马、驾车都是通过缰绳牵动镳,来控制马头方向,从而控制马前行的方向。
在汽车发明之前,马一直是人们亲密的伙伴和交通工具,有点经济实力的人家都会养马,人们出行或骑马或坐马车。几千年来,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与马有关的字、词、成语也比比皆是。
现在,马虽然淡出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可与马有关的成语我们还耳熟能详,分道扬镳,就能让我们感受到马背上的骑手意气风发,一言不和,我拉右边的缰绳,你拉左边缰绳,于是缰绳带动"镳”,镳又带动马头,马头嘶鸣着向两个方向扬起,公子向北走,小女子向南走,从此一别两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