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岭南学报

转自:文明互鉴

继唐代景教与元代也里可温教传入我国后,罗马教皇控制的天主教在明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长驱直入华夏神州。受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布道与进行文化交流经验的启示,后来的欧洲传教士非常重视对华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介绍。这其中就包括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他兴趣盎然地翻译了《诗经》《书经》等中国古籍,还撰写过《中国语札记》等著作,后来他注意到《元曲选》中的一百种杂剧,并满怀激情地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题名《赵氏孤儿·中国悲剧》,收录在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中,1735年出版于巴黎。

关于赵氏孤儿的书(赵氏孤儿在欧洲)(1)

中华帝国全志(法)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Ide) 著 法国巴黎 1735年

在这之前,十七世纪的英国已对华夏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他们以本民族的戏剧形式间接地描绘了一部富于想象色彩的中国历史。1676年塞特尔创作了一出名为《中国征服记》的历史剧并排练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之那个时候的西方戏剧对中国文化的关于赵氏孤儿的书(赵氏孤儿在欧洲)(2)关注是很热切的,因为那时正处于东北地区满洲人征服与统治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因此西方人对与中国有关的作品中异族入侵的题材尤其感兴趣,这样看来,他们将《赵氏孤儿》改编成蒙元或华夏文明古国的争斗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

马若瑟的法文译本

马若瑟是《赵氏孤儿》的最早译者,但他的翻译并不是全译。缺而不译的地方有很多,例如下场诗完全不译,省去了很多唱词,虽然这失去了原剧的艺术特色,但在译者看来这并不影响什么,他认为这些歌唱对于欧洲人来说完全不懂,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欧洲人通过这部翻译了解到中国。不过就算是这样的省略,原文的大体结构和故事次序也被保存下来,而难以理解的部分也加了注释,这对当时的读者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此后,马若瑟的这部法文译本又被翻译成英语、德语、俄语等其他语言,在英国,还出现了对该剧的抢译现象,由此,这部剧开始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

如前文所说,这部翻译收录到《中华帝国志》当中,杜赫德写了一篇序言,他讲到,这部中国戏剧没有遵守三一律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但是中国人自有他们的诗歌正如我们也有自己的诗歌。当时十八世纪的英国文评家赫尔德也认为该剧是模仿自然的、成功的作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产物,是可以和古希腊的悲剧相提并论的。

哈察特的《中国孤儿》

《赵氏孤儿》的第一篇改作1741年出版于伦敦,著者是威廉·哈察特(哈切特),改名为《中国孤儿》。哈察特在序文中说:“我们久已用惯了中国的器物,如今不妨欣赏中国的诗歌,正好换换口味”。所以据作者来说,他根据中国色彩还加插了很多歌曲,但实际上那十几首都是纯乎其纯的英文诗歌。除此之外,哈察特做了一些很明显的改编。第一,是角色名目的改变,比如屠岸贾变成了高皇帝,韩厥变成了吴三桂,孤儿则变成了康熙,显得相当滑稽,但实际上这只是作者四处搜罗到的名字,是他追逐中国特色的结果。第二是舞台上时间的变化,原剧中从孤儿到成年有将近24年的时间,然而作者为了遵守三一律而将时间缩略到一个月以内,因此孤儿在全剧中都是一个婴儿,原本揭穿真相给孤儿的剧情也变更成揭穿给高皇帝看。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春秋的事情移到明末清初去了。这部改作的文学价值,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这部改作,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有一定的政治意图。为适应当时英国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他将此剧献给沃尔波尔的政敌阿盖尔公爵,这位公爵是英王乔治一世所宠信的坎贝尔贵族首领的儿子。哈察特在剧中借用了许多委婉曲折的英国诗歌来揭露大权独揽、专横跋扈的辉格党领袖沃尔波尔的丑恶面目。哈察特在改编本献词中说:“这本戏的情节是政治性的。戏里揭露了一系列的行政腐败,而中国那位作家又把它描写为使人深恶痛绝的东西,好像他在这方面熟悉了阿盖尔公爵坚贞不屈的性格似的。……也许是中国诗人的习惯,有意把首相写成魔鬼,免得老实人受骗。”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此剧连公演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它的接受范围非常小。

梅达斯塔苏的《中国英雄》

在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于1748年根据《赵氏孤儿》的内容,创作了一部抒情歌剧并取名为《中国英雄》,这部剧中所谓的英雄就是孤儿,只不过自始至终这名英雄都是一个成年人,父母被人杀害,自己也遭遇厄运;剧情的时代也都是放在了基督纪元前九世纪,地点是在北京。剧中描写鞑靼蒙古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到处寻找原皇室孤儿。老管家朗格之子席文诺爱上了美丽动人的鞑靼公主李辛佳,他们的朋友乌拉尼娅与骑士明特奥结为友好。这些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拯救了被灭汉族王朝的皇子,期待着中华帝国的重新崛起。全剧结尾处的大合唱中有这样的歌词:“在全世界,数世纪以来,大家都将会知道我帝国这一伟大英雄人物的空前忠诚。”四年后,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上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赵氏孤儿》最重要的改编就是伏尔泰的版本了。法国启蒙运动主将、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从《中华帝国志》上阅读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时,自然而然地将剧作的人物故事同剧作家及作品所处的元蒙时期对应起来。不过从伏尔泰的书信中我们知道,他在创作的所谓一本充满爱情的戏剧就是这部《中国孤儿》,为了博得充满艺术气质与浪漫特性的法国观众的欢心,伏尔泰撇开原剧作,不顾历史真实地杜撰出蒙元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汉人公主易达迷求爱又遭报复的西式悲剧。戏剧的内容大致如下:

在盖世英雄铁木真的统率下,亚洲北方的蒙古部族崛起,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王,名展天下。他举兵攻伐金宋,节节胜利。成吉思汗昔日曾恋慕中国公主易达迷,结果易达迷却嫁给了扎迷惕。蒙古灭宋以后,铁木真部将欲斩杀宋朝皇子。扎迷惕忠心耿耿,拟用独生子替换新生皇儿赴死,并指派侍从额坦暗地护送皇太子至邻国高丽。美貌善良的易达迷公主得知丈夫的计划,顿生舔犊之情,心中极为矛盾。鞑靼首领窝阔台与部将思蛮要斩杀其子时,她情不自禁地当众暴露隐情道:“你们杀死的是我亲生儿子,不是真正的皇太子。”为验证皇儿的真假,成吉思汗亲临现场,发现眼前的易达迷竟然就是自己朝思暮想达五年之久的中国情妇。爱情之火焚烧着这位异族暴君,他执意要处死情敌扎迷惕,要求易达迷抛弃丈夫而改嫁给他当皇后。易达迷忠贞守节,当众道出“我敬仰扎迷惕,我爱他”的心声。成吉思汗妒火中烧,认为只有处死扎迷惕父子,才能解除心头之恨。扎迷惕与阿赛利里应外合,欲举行暴动推翻蒙古人政权,这一努力最后宣告失败。毫不屈服的易达迷与丈夫准备执剑自杀,殉节报国。成吉思汗为中国士阶级的崇高道德所感动,他夺下易达迷手中的剑,破例赦免了这对忠于爱情的夫妇及他们的爱子,并庄重宣告:“我钦佩中原人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慕你们的道德,你们战胜了我。”

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完全是以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来审视历史的,这跟当时的哈察特的政治意图不同,他有的是哲学意图。这位向来欣赏中国道德文明的哲学家,他推崇中国劝善惩恶的哲学,惊讶于中国文字经久不衰的魅力,甚至认为这部《中国孤儿》实际上不过是“五幕孔子道德剧”,是的,它的主要目的并不在娱乐观众,最重要的是他在卢梭哲学观点上的辩论。卢梭认为文明是堕落痛苦的根源,但伏尔泰通过该剧回辩卢梭:就算中国政权被鞑靼所覆灭,但是鞑靼人却被中国的文化所感化,因此最终被征服的是鞑靼而不是中国人民。

关于赵氏孤儿的书(赵氏孤儿在欧洲)(3)

伏尔泰

墨菲之《中国孤儿:五幕戏剧》

据法国学者安田朴的《中国之欧洲》一书介绍,由艾伦转译改编、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墨菲主演的《中国孤儿:五幕戏剧》,刚上演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受到了特殊的好评,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此剧开场词给西方人了解神秘而遥远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促进了孔孟之道与儒家伦理的传播。剧中这段重要的开场词是这样的: “今天晚上有一位诗人乘苍鹰的双翅,向着新的道德翱翔,飞向日出处,飞向东方的中华帝国。它勇敢地使英国人听到了儒家伦理。”这个改编本彷佛更在意它在舞台上的表现。在孤儿的表演上,墨菲认为由演员自己去表演更能激发唤醒观众的感情,而且舞台上增添了一些戏剧化的表现,声音、动作上都有所改变。伏尔泰剧中的文明优胜论在这里完全找不到影子了,不过这在当时也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剧,此后还飘洋过海在美国多次上演。

歌德的《埃尔彭诺》

《赵氏孤儿》还传至德国,并引起大诗人兼剧作家歌德的浓烈兴趣。歌德受《赵氏孤儿》的启发而改编创作出中西合璧的大悲剧《埃尔彭诺》,或名《厄尔佩诺耳》。剧中出现了许多不中不西的人物姓名,如李古、安提俄普等。歌德生前对中国文化与小说诗文、戏曲文学很感兴趣,章回小说《好述传》和杂剧《赵氏孤儿》尤为他案头常读的佳作。他对马若瑟神父《中国孤儿》的译本产生了兴趣,于1781年8月便开始写作,但在删删改改中,最终只完成了两幕。

《赵氏孤儿》在欧洲翻译与改编的部分作品揉进了蒙元君王的事迹,因此胡汉融汇的历史被间接反映了出来,为西方学者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蒙元时期华夏民族的戏剧艺术提供了依据,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在异域流传过程中的接受与变异,出于文化因素或是政治因素,使得中西在戏剧观念、人生观、伦理观、美学观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正如乐黛云所说,任何文化只做有选择的认同,这种选择往往出自本土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