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是: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缩句的参考答案:孩子摇摇晃晃的。

答题的思路:句子的主语是“孩子”,谓语成分是“摇摇晃晃的”,“胆战心惊”和“站在横木上”都是修饰“摇摇晃晃”的状语。所以按照缩句时只保留主谓宾的原则,应该是“孩子摇摇晃晃的。”

………【以下是拓展知识点】………

拓展一:逗号和顿号

在上面这个句子里,逗号起到的作用和顿号其实是差不多的,都起到的是句子中语气停顿的作用。那什么时候使用顿号,什么时候使用逗号呢?

(1)当句子里是并列的词语时,语气停顿就用顿号。

比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在这个句子里,“桃树”“杏树”“梨树”都是词语,所以中间的停顿是用顿号。

(2)当句子里并列的是短语,或者是既有词语又有短语的并列,语气停顿就用逗号。

比如: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在这个句子里,“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都是修饰“摇摇晃晃的”状语,所以它们俩也是并列的关系,但“胆战心惊”是词语,“站在横木上”是短语,所以中间的停顿是用逗号。

拓展二:状语和补语

有家长就说了:“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这句话的缩句为什么不能是“孩子站在横木上”呢?“站在横木上”是谓语成分,“摇摇晃晃”应该是对“站在横木上”的补充说明啊。

状语是放在谓语之前起修饰作用的句子成分,补语是放在谓语之后起修饰作用的句子成分。但是,补语和动词中间,除了有“得”字,就不会再有其他的词了。所以“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这句话不能缩成“孩子站在横木上。”因为“摇摇晃晃”不是“站在横木上”的补语。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横木上站得摇摇晃晃的。”这个句子里的“摇摇晃晃”才是补语,修饰的是谓语“站”。

拓展三:“地”和“得”

顺着状语和补语继续往下讲,就涉及到了“地”和“得”的用法。

“地”:动词前面用“地”。比如: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这个句子的谓语成分是“跳了起来”,“高兴”是作为形容词来修饰“跳了起来”的状语。

“得”:动词后面用“得”。比如: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个句子的谓语成分是“高兴”,“高兴”在这里是作为动词来使用,“跳了起来”是修饰“高兴”的补语。

用说明方法补充句子题型(借缩句题展开来讲三个知识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