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嗜火锅如命的食客来说,能豪吃一顿麻辣鲜香的火锅真是人生乐事,那辣爽的味道简直能绕齿三月而不绝。不过有些报道可能让吃货们心中打起了鼓:“火锅这么好吃,是因为有不良商家加了罂粟壳!”别说,有人还真在火锅里吃到了奇怪的果子,这奇怪的果子是罂粟壳吗?
火锅汤里除了辣椒和花椒,还有很多奇怪的果子
其实,只要在家里炖过肉,就会知道有种黑褐色、椭圆形,表面凸凹不平的家伙,它只是厨房中常见的调料草果而已。尽管确实有不良商家违法添加罂粟成分,但把草果认成罂粟可是冤枉了好人。把罂粟壳和草果弄混,绝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犯的错误,很多媒体新闻反复把草果当成罂粟壳来报道,让人们对罂粟壳的恐慌进一步升级——所以分清楚谁是罂粟壳,谁是被冤枉的,还是挺重要的。
你见过的果子是这种吗?别担心,这不是罂粟壳
▐ 只看外形惹的祸
罂粟最为人所熟知的,除了鸦片,可能就是那妖冶的花朵了。不过,认得罂粟花的人不少,真正见过罂粟果的人还真不多。其实,罂粟果实的外形从它的名字就能略窥一二。“罂”字在古代,指的是一种肚子大而口小的瓦罐,而“粟”字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小米。所以把这二字放在一起,就是罂粟果实的典型形象:果实圆而光滑,好似一个瓦罐,里面装着如小米一般的种子。所以,罂粟还有“米壳花”、“米囊花”的别名。
罂粟果
除了别致的外形,罂粟果实还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在它的顶端,具有一个扁盘,边缘呈放射状,好似戴了一顶皇冠。这其实是罂粟的柱头彼此联合而成的。当罂粟果实成熟之时,这顶“皇冠”之下会裂开一圈孔道,褐色的小米般的种子就从这些孔道中掉落出来,继续开辟新的领地。
罂粟壳表面较为光滑,有典型的“皇冠”结构,内部有黑褐色种子
事实上,人们不常见到罂粟果是情有可原的。毕竟罂粟在我国属于毒品原植物,私自种植是非法的。而罂粟在收割之后要将可以榨油和入药的种子分离出来,所以通常会将壳破碎开来。因此即使是药房之中,多见的也只是罂粟壳的碎片。在曾经查处过的一些在火锅中非法添加罂粟成分的案件中,几乎都是加入的碎片或磨制成的粉末。要真能从火锅里捞出完整的罂粟壳,那商家未免也太过明目张胆了——虽然加入的量不一定能让人上瘾,但这是铁定的违法行为。
草果及其结构
如果仔细观察,草果和罂粟壳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草果缺少罂粟那标志性的“皇冠”,截面略呈三棱形,而且身上也具有很多凸凹不平的沟槽。如果咬开可以发现,里面含有的是几十粒聚在一团、有棱有角小黑石子一般的种子。其实,在餐桌上更好分辨:因为草果通常都是整颗丢入锅中熬煮的。
草果及其结构
▐ 草果和它的调料亲属
如果撇开餐桌,单从分类上来看,罂粟和草果那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罂粟(Papaver somniferum)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Papaver),而草果(Amomum tsao-ko)则属于单子叶植物中的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属(Amomum)。它们二者间的关系,更像是鱼和鲸的关系。
草果植株
姜科植物以其体内丰富的挥发油类物质而闻名。作为姜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东亚和南亚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让这一地区的人们得以开发出许多别具风味的姜科植物。这些植物所具有的挥发油能带来香辛之感,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味觉。姜科植物的地下块茎是挥发油的主要仓库之一:我们熟悉的生姜,就是姜科植物的“科长”——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地下茎,是最重要的香辛料之一;而用姜黄(Curcuma longa)块茎磨制成的姜黄粉,除了带有香辛之味外,还是给咖喱染上金黄的主角。此外,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沙姜(山柰Kaempferia galanga)等,也是东南亚料理中的常用香料。
生姜和姜黄分别来源于姜和姜黄的块茎,将干燥的姜黄块茎磨粉,就可以得到姜黄粉。
而草果,则代表了姜科植物中“果实派”。和姜不同,它的果实中不含有呈现辣味的姜辣素,而更多的含有桉油素、香叶醇、柠檬醛等香味挥发性物质,因此它少了姜的辛辣,而多了香甜之味。用它和肉煨炖,能够去腥提香,所以它是炖肉调料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植株草果果实
当然,姜科中的“果实派”并非只有草果一种。草果所属的豆蔻属就是果实派能人辈出之地。除了草果外,白豆蔻(Amomum testaceum)也是豆蔻属中有名的香料植物。和草果不同,白豆蔻的果实颜色较浅,外形呈现明显的三棱状,而且易于开裂,露出里面深褐色的种子。通常,白豆蔻被磨成粉,和胡椒、肉桂等调和成香粉使用。
同样来自于豆蔻属的白豆蔻
▐ 豆蔻是什么?
说到草果所属的豆蔻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形容青春少女的“豆蔻年华”。不过遗憾的是,此“豆蔻”指的并非是豆蔻属这一家族,而是姜科中另一家族——山姜属(Alpinia)中的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或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豆蔻属植物的花序,是直接从根茎处生长出来的,接近于地面;而山姜属植物的花序则是从枝端生出的。农历二月时节,正是山姜育苞抽苔的时节,那串白中透粉的花苞娇嫩欲滴,由此有了“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而从地下冒出的豆蔻属植物的花序显然不会“梢头”,并且花色和花型都逊色不少。
艳山姜(左)的花序和草果(右)的花序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那么,为何原本属于山姜的“豆蔻”之名,会落于草果所在之家呢?这大抵是因为虽然山姜花大艳丽,但因只产于我国南部,能够入中原和北方的只有当作药用的果实及种子,而因为这些果实种子的外形、气味和同样作为调料和草药使用的草果、白豆蔻类似,古人又多不注重实地考察,在传抄典籍之时不断混淆和传讹,使得“豆蔻”之名滥加于多种植物之上。当植物学家们最终依据形态划分出豆蔻属和山姜属后,“豆蔻”这个属名就遗憾的归于草果之家了。然而在种一级的水平,有相当多的非豆蔻属的植物仍然带着“豆蔻”的名字,反映着当时的混乱局面。
几种带“豆蔻”二字的植物果实及种子比较:A. 大高良姜 Alpinia galanga(红豆蔻);B. 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C,艳山姜 Alpinia zerumbet(“草豆蔻”);D. 白豆蔻 Amomum testaceum;E,香豆蔻 Amomum subulatum;F,草果 Amomum tsao-ko;G小豆蔻 Elettaria cardamomum
除了来自山姜属的“豆蔻”外,我们常见的带有“豆蔻”之名的香料,还有“小豆蔻”和“肉豆蔻”,但这二者都和植物学上的豆蔻属没有关系。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虽然也为姜科一员,但由于独特的花型另立一属,称小豆蔻属。它的果实外形略似草果,但更为细长,颜色更绿,因此也有“绿豆蔻”之称。而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则关系更为遥远:它属于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肉豆蔻属(Myristica),本身是高达数米的乔木,我们使用的,是肉豆蔻干燥的假种皮或种仁磨制成的粉末。小豆蔻和肉豆蔻都非我国原产,而是分别来自于印度南部和东印度群岛。只不过它们两者和我国南部所产的正版豆蔻一样,果实都具有浓烈刺激的气味,因此也就以“豆蔻”之名相称了。
肉豆蔻的使用部位是红色的假种皮和内部的种仁
所以可见,无论是将草果认作罂粟壳,还是各种混乱的“豆蔻”,归根到底都是犯了“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错误。大千世界,万物斑斓,只有剥去伪装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加接近真相。同样的,做好事物的本质,才不会因为追求表象而迷失方向。就好比一锅火锅,用料扎实、以诚待客,自然不必担心回头客不来;而为了这一目的违规添加非法物质,那才是舍本求末。
参考资料
1. 《中国植物志》
2. 高继明等(2005)《使用罂粟壳做调料供人食用如何认定》,人民检察 7,p33
3. 冯雪等(2009)《调味香料草果挥发油的研究进展》,中国调味品 34(8),p40
4. 董辉等(1992)《中药草豆蔻、白豆蔻的本草考证》,中国中药杂志 17(8), p451
5. 吴孟华等(2012)《豆蔻类中药的本草新析》,中国中药杂志 37(11),p1686
6. Meng-hua Wu et al (2014) Identification of seven Zingiberaceous species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tomy of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eeds. Chinese Medicine 9(10)
注:关于如何区别罂粟、草果和各种豆蔻有个小窍门:多做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