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1)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42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2)

京畿之地5 伊洛盆地与京洛五都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3)

纯粹从地理角度看,“洛阳盆地”更应该被称之为“伊洛盆地”。发源于东秦岭山脉腹地的洛水和伊水,东南向斜穿盆地之后,在归属洛阳的偃师市境内汇聚成为一河,最终由划归郑州市的巩义市境内注入黄河。就对整个板块的地理贡献来说,伊、洛两水实在难以分出个高下,以至于两河并流后的下游河道被合称为“伊洛河”。

基于伊洛两水于整个盆地的核心地位,“伊洛”二字常常被用来代指洛阳及其整个盆地区。此外由于“洛水之阳”的位置,同时也是黄河之南。历史都城选址于洛水之北的客观事实,使得古人亦常以“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之名代指这片土地。

伊洛盆地与京洛五都地缘结构图(横屏观看)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4)

考虑到无论是狭义的洛阳城范围,还是广义的洛阳地区都不能覆盖整个洛阳盆地,而黄河之于这片土地虽然重要,但位置又过于边缘, “伊洛盆地”这个地理标签看起来会更容易表明整个板块的地理属性。

尽管伊水和洛水的下游共同成就了伊洛盆地,但一定要从地缘政治层面,在两河中分出个高下的话,还是北边的洛水更重要一些。史记中有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论述,意指夏、商、周三代都曾经在“河洛”地区建都。

事实上,三代建都只是一个开始。关于洛阳到底成为过多少朝代的都城,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十三朝,有说是十五朝的,涉及到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等。

由于洛阳城在东汉及魏晋时期都充当着都城的职责,对于洛阳及洛阳盆地的解读,会更为的细致一些,也不会仅限于三国时代。好在并不是所有的政权都会营建新都,很多王朝会继续使用前朝所留下的都城,尤其是那些处在割据状态,无暇大拆大建的王朝。

以城址来说,伊洛盆地总计分布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而这些都城的共同特点是沿洛水构筑。正因为如此,不管将这片土地用“河洛”、“伊洛”还是“洛阳”代指,这个“洛”字肯定是不能缺席的。

二里头遗址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5)

历史上“京洛”一词曾经作为国都身份的洛阳城代名词。据此我们可将伊洛盆地的五个都城遗址称之为“京洛五都”。作为京洛五都的1.0版本,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王朝所营造的都城,后来被商朝沿用了一段时间再被废弃。之所以说很可能,是因为部分研究者认为,位于洛阳偃师市西南的二里头遗址,虽然在时间上横跨夏、商两代,但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过,还缺乏殷墟甲古文那样的直接证据。

即便不能被正式确定为夏都,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曾矗立过一个国都级城市,却是没有疑问的。相比为其的身份正名,更加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它的选址。这座最早能追溯到3800年前的都城,虽然是伊洛盆地都城史的开端,但观察过遗址的位置后,它是否能算作“洛阳”的起点却是有些疑虑的。这是因为当下的二里头遗址主体并非位于“洛水之阳”,而是位于洛水之南、伊水之北。考虑到伊洛盆地中的后四个都城选址,都符合“洛水之阳”的定义,这个最初的选择看起来的确有些奇怪。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6)

其实最早在二里头定都的不管是夏朝、商朝,还是其他政权,这个选择都是与后世一脉相承的,引发混乱的是洛水的河道变迁。换句话说,现在能看到的洛水并不是古洛水的走向。

在二里头被选定为都城时,洛水还是在二里头的西部而不是东部与伊水相汇,然后从二里头之南流淌而过。这也意味着这座都城仍然是位于古洛水的北岸(更准确的说法是“伊洛河”北岸)。考虑到伊洛两水在整个板块中的核心地位,这样一个能够同时控制伊洛两水的位置,的确有理由被选定。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7)

那么二里头的选址是不是最佳的选择呢?关于都城的选址,先秦著作《管子》中曾设定过一个客观标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意思是说:国都的选址就算不能在山麓,也要在河流近旁。但选择依山的话,地势不能高到干旱无水,要保证有充足的供水;选择河边的话,也不选择在低洼之地,以避免要再修筑沟渠防止水患。

选定二里头作为都城的王朝,便是遵循这后一个标准,选址于古伊洛水北岸的一块地势略高的台地。在历经3000余年的风霜岁月后,今人依然能够在地面挖掘二里头遗址,证明的这一选址的确有他的道理。

二里头绿松石龙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8)

后来控制二里头的商朝,则依照前一个标准于二里头东北向约7公里处依山兴建新都,这就是“京洛五都”2.0版本——偃师商城。之所以用的是“商城”这个笼统的称呼,是因为商朝是一个很喜欢迁都的王朝。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还不能十分确定这座都城对应的是哪座商都。

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区的西侧,其与二里头在位置上最大的区别,是除了南向直面洛水以外,背面直接依托了一条历史名山——邙山。如果说一提到骊山,大家就会想到长安,那么最能被洛阳引发联想的山体,应该就是邙山了。如果说骊山俯视的是长安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世间百态,那么邙山为京洛所青睐,则是因为它成为了太多帝王将相的最终归宿。

唐诗有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由于风水实在是太好,在当时即便是肯出高价,想在这块被视为风水宝地的山岭中觅得一块归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于说邙山的风水到底怎么样,这个要风水大师们去解读了。不过从地理角度看,邙山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它的存在,保护了伊洛盆地的安全。

一个标准盆地的四周都有要山体存在。在低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审视伊洛盆地,很容易认定这是一个三面被山地所包裹,一面与黄河相接的不那么标准的盆地。再放大看会发现,其实黄河与盆地之间,还横亘着一条东西长约百里的山岭,这条山岭就是“邙山”。在地理上,一般被认定为崤山在黄河与伊洛河之间的延伸。

基于身处洛阳之北的位置,邙山又有着:北邙山、北山、北邙等不同的名称。不管叫什么名字,围就伊洛盆地的所有山体中,平均海拔仅有300米的邙山都是体量最小、海拔最低的一条。不过要是换个角度,把邙山视为阻挡黄河水南侵的天然大坝,这个高度就是顶级水坝的高度了。较小的体量还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邙山本身所收集的降水,不至于对构筑于山麓的城市,造成水患威胁。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9)

邙山的另一个作用,是抬高了伊洛盆地东北部的地势,在周边其它山体的配合之下,固定住伊水和洛水在盆地内的走向,让伊洛之水能够稳定的从邙山东端,与嵩山延伸山地间的缝隙流出注入黄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面环山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洞平原,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较大的防洪压力。云梦泽的存续史以及荆江的不稳定,都是因为长江之水在这一地区缺乏地势的约束。从这个角度说,洛阳盆地较小的体量,倒也算得上是一个优势。至于将二里头遗址移到洛水之南的那次大改道,后面我们会解读到,那其实并非自然之力,而是受到了人力的干扰。

对比伊洛盆地以东、以北那些在历史上同样有机会竞争国都,但却没有这层天然大坝保护的板块,邙山的贡献会更加的明了。以三国时代的情况来说,曹魏在选择首都之时,最起码有:洛阳、长安、邺城、许昌、谯五个选择。也就是之前曾经说过的曹魏“五都”。这当中,曹操在晋升魏王之时为自己选定的根基之地“邺城”,是洛阳延伸首都之位的有力挑战者。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被汉献帝封建为魏王的曹操,在将邺城选定为自己的根基之地时,就开始着手进行过一系列基础建设,以提升邺城的地缘竞争力。最先开启的是一项连通漳水与黄河的运河工程——白沟运河,以打通邺城与黄河乃至济水、淮河之间的水上交通。

实际上,齐桓公在公元前7世纪始建邺城之时,这本来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漳水只要向东再流淌50公里左右就可以汇入禹贡黄河。到了汉志河走向的西汉时期,漳水与黄河的相交点虽然北移到沧州的西部。使得漳水与黄河之间的交通距离,骤然增加了差不多300公里,但最起码二者之间的水道还是可以连通的。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10)

然而到了黄河进一步南移的东汉时期,情况就发生质的改变了。随着黄河的离去,漳水开始开拓自己的河道独立北流,并在汇合滹沱河之后,利用汉志河的入海口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水系。这意味着选定邺城为自己根基之地的曹操,虽然南距黄河仅6、70公里,但却没有办法将之与黄河连接在一起。更别说利用鸿沟、邗沟等前人留下的运河工程,打通邺城与济水、淮水,乃至长江之间的漕运网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仍然是开挖新的运河。和漳水强势向北开通自己河道不同的是,与之近在咫尺的洹水(安阳河)仍然按照最初的路径,向东老老实实的注入禹贡黄河的南段,而这段后来被命名为“白沟”的黄河故道(现在为卫河所用),与黄河新道的距离最近处仅有十公里(在今河南浚县一带)。

有鉴于此,曹操先是向南就近挖通了漳水与洹水(安阳河)之间的运河,再打通了白沟与黄河之间的水道。使得邺城能够成为整个中央之国内河交通网上的一个点。然而漳水及华北平原水系的不稳定,使得依附其存在的邺城始终有点先天不足。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11)

与连通四渎的运河工程相比,一定要用两条人工运河将之与黄河沟通,倒不如直接选择不受黄河改道影响,但又有水道与黄河相连的洛阳作为政治中心。在曹丕代汉之后,已认定自己是天下之主的曹魏也的确这样做了。

究其根源,邺城在后世政治地位的下降还受到了太行山和漳水水势过大的影响。尽管人类可以利用运河一定程度改变地理环境,但这种改变在自然力面前要显得弱小许多。由于在上党高地蓄积了太多能量,漳水的频繁改道不仅让活着时做了多年河北人的曹操,戏剧性的在死后为河南省GDP和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对一个与“大野泽”一字之差的上古大湖——大陆泽,造成了致命影响。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故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东北部。在禹贡黄河时代,自大陆泽以西而下的太行山之水,会在穿越山前平原之后先汇入这个大湖,然后再变身成为黄河之水。秦统一天下之后,原为赵国故地的巨鹿泽周边地区被建制为了“巨鹿郡”(项羽破釜沉舟战胜秦军之地,便是在巨鹿)。这一建制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延续,并依地理、地缘关系被划入了冀州板块。

大野泽一样,今天我们也已然看不到巨鹿泽的存在。不过这事倒是怪不到宋江也怪不到南宋头上。因为隋朝的那次漳水改道,不仅将古邺城一分为二,还将原本从大陆泽东流淌而过的漳水,转移到了湖泊的西侧。这一改变帮助漳水截流了那些原本注入大陆泽的太行山之水,使得这个黄河下游最大的湖泊因缺水而面积迅速缩小(在唐代仅余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的水域)。

把视线拉回到伊洛盆地和偃师商城上来。在邺城和大野泽沧海桑田式变迁的映衬下,伊洛盆地的地理稳定性显得更加的珍贵。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背山面水的选择会更加的安全。透过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的命运也可以看出这点,仅仅在河岸边选择了一块地势略高处的二里头,在古洛水向北改道之后,不仅主体变身到了洛水南岸,还有少部分被隔离到了新洛水的北部(包括被河流损毁了部分)。反观战略性向邙山靠拢的偃师商城,今天却得以完整的留存于洛水之北。

喜欢迁都的商王朝,并没有将都城一直固定在偃师商城。这座都城由兴到废,时间跨度约200年(公元前1600年——前1400年)。在武王伐纣之时,商王朝最后的都城,已经移至黄河北岸的河内地区。周人于伊洛盆地选址兴建王城,作为控制中原地区的跳板时,并没有跟前朝一样选择在邙山脚下,而是将向西迁至洛阳市市区内。这就是“京洛五都”的3.0版——周王城。

以偃师商城和周王城的位置来说,相当于将伊洛盆地的地缘中心从盆地的东北部,转移至盆地的西南角。帮助周人作出这项决定的是两条河:谷水和瀍水。在一条河流之侧择地筑城的话,干流与重要支流相接之地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洛阳是公认的13朝古都吗(从地理角度解析)(12)

谷水和瀍水就是洛水最重要的支流。古人在描述长安水系结构之时,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以同样逻辑来描述洛阳地区的水系结构,除了河、洛、伊三水以外,还可以加入谷、瀍两水,并称为“五水绕洛城”。

以当代谷、瀍两河在洛河的河口位置来定位,两河下游的直线距离仅有不到八公里。由周公旦在西周初年在洛水之北所督造的王城,便位于谷水的谷、瀍两水之间。更具体来说,是位于谷水的东岸(目前原址兴建有“王城公园”)。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周王朝选择在谷瀍两水之间构筑王城,并移入周人,而将殷商遗民安置在瀍水以东以便就近监视。不过,这些政治举措并不能用来解释,为什么谷、瀍两水的下游在3000年前会被周人选定为王城所在,当下的洛阳城亦仍然位于这个区位上。在下一节,这些问题都将一一揭晓。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