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诸葛亮字孔明,孔不是洞的意思,是表示非常的意思,即非常光彩,非常明亮之意。

要说诸葛亮要分开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另一个是三国志正史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抛开三国演义的形象)(1)

小说情节是虚构夸大,诸葛亮的形象比较神化,道术奇高的人。如借东风,奇门遁甲,七星灯续命等。书中一些事件是移花接木,如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烧毁营寨,然后伏击曹军的;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至于火烧新野、水淹博陵渡这是演义中虚构的;连吴抗曹时,更无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三气周瑜也不是真的。因为小说需要戏剧性,这样改才能吸引读者,更有戏剧张力。只是鲁迅先生比较保守。小说不是正史,它的天马行空,令到《三国演义》戏剧张力十足,成为成为不朽的著作,以致现在衍生出漫画,动画,游戏和周边产品,文化价值历久不衰。

诸葛亮死后还有人伪托他的名字,写了本千古预言奇书《马前课》,让诸葛亮变成了预言家。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后来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看了觉得《三国志》写得太简单,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为了注释《三国志》,裴松之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他引用的书籍种类庞杂、数目繁多,引入不少带有奇幻色彩的鬼神故事,所以他的注释有个显著特点:即“嗜奇爱博”。

三国志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抛开三国演义的形象)(2)

孔明身高八尺,和赵云一样高,大概1.9米左右,奇貌甚伟,但是竟然取了貌丑的老婆,外号黄阿丑。其人记载见《襄阳耆旧记》,其父称其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却与诸葛亮相称 。乡间有“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谚语流传。对于诸葛亮的妻子,正史记载的资料甚少,但是古代就黄头发,黑皮肤这两个特点被认为丑,然而在现代人的目光来说,这个是可能是比较时尚的造型,不排除黄阿丑是穿越过去的美女,因为诸葛亮的妻子十分博学,据闻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技术,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当然这是个美好的愿望。

前出师表诸葛亮自我介绍,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家族也很厉害,诸葛亮的先祖是西汉诸葛丰,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的父亲诸葛珪,是汉末的兖州泰山郡丞。他哥哥诸葛瑾,是三国时期的东吴重臣,弟弟诸葛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本地士族——蒯祺,乃东汉末房陵太守,诸葛亮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统的堂兄庞山民。

诸葛亮所说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乃是虚话,他是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怎么会甘于平凡?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抛开三国演义的形象)(3)

那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曹操呢?这个可以从张子布推荐诸葛亮给孙权被拒绝,诸葛亮的回答看得出来。

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张子布即是江东重臣张昭。当时孙权虎踞江东,实力雄厚,但是诸葛亮认为孙权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拒绝了。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帮齐恒公取得霸权的人,乐毅是个军事天才,擅长以弱胜强,匡扶天下之士。诸葛亮是个不甘平凡的人,自认为王佐之才。

刘备的开局虽然人单势孤,但是名声在外,还是汉室宗亲的关系,而恢复汉室也是诸葛亮毕生的志愿。还有刘备肯三顾茅庐,这给诸葛亮看到刘备对自己有足够的重视。

而曹操一直挟天子令诸侯,一是名声不正,二是曹操本身也是丞相,手下人才济济,羽翼已丰,手下的官僚体系非常成熟了,想在曹操那里得到重用,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当时刘备集团就正好缺顶级谋士,选择刘备,那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建功立业!不得不佩服,诸葛亮是一个定位好清晰的人。

前出师表说,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是卑贱贫下的意思。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是27岁,刘备是47岁。当时刘备是左将军,豫州牧,是州一级的长官。三次来找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官职的诸葛亮。原因是有人推荐,推荐人是徐庶,还有他的老师司马徽。庞德公给司马徽的称号是水镜先生,给诸葛亮的称号是卧龙,给庞统的称号是凤雏。

当刘备听到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时候,怎么能不心动?当时刘备集团虽然看似人才众多,但非常缺少战略性人才。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抛出隆中对,给刘备规划了一个战略蓝图。但是恰恰在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卓越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毛泽东评点隆中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最终诸葛亮的一生当中曾经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是最终也没有能够走出川蜀。

而诸葛亮在军事上犯错不少,诸葛亮用错马谡失街亭,使孔明无退足之处,只能撤退,令首次北伐成果毁于一旦。毛泽东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不得不说,毛泽东才是个伟大的战略家,看问题具有独到之处。

虽然如此,但是也不能否认诸葛亮有过人军事能力,本来北伐的作战难度很高,要从汉中跨越天险秦岭,还要解决后勤补给困难,甚至在司马懿面前屯田。这个已经是非常大的能耐了。诸葛亮指挥的蜀军训练有素,史书称为“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司马懿,也在诸葛亮撤军后巡视蜀军军营,发出“天下奇才也”的赞叹。唐朝开国军神李靖李卫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是无上推崇。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抛开三国演义的形象)(4)

刘备得到诸葛亮的相助,刚开始是蜜月期,刘备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但是刘备在生时,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

赤壁之战诸葛亮入吴往来周旋,促成孙刘联盟的形成。诸葛亮因游说有功被刘备提拔为“军师中郎将”,而这仅仅是个虚职,没有任何的实权。南徇四郡后诸葛亮又总揽长沙、零陵、桂阳的赋税钱谷“以充军实”,几乎等同于萧何之于刘邦。

刘备入川攻伐,带的是庞统、法正、黄忠、魏延等人,诸葛亮不在其中;在之后的汉中之战与伐吴之役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二线,负责后勤一类的辅助工作。

刘备授予诸葛亮丞相之位,却不肯授予诸葛亮开府之权,明显是心存猜忌,暗中提防,严格限制对方掌握过多权力。

那么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在丞相任上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求诸史料,诸葛亮在此期间负责的主要工作有二:其一是留守后方,其二是教导刘禅读书。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曹丕看了刘备的布军曾嘲笑刘备:根本不懂兵法。但是诸葛亮不懂吗?估计当时可能诸葛亮的话刘备是听不进去,诸葛亮也说:“法正如果在世,就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便是仍然东征,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就说明了当时刘备可能只听法正的说话。

为什么呢,可能刘备入川后,与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开始有偏差,诸葛亮的政治抱负,一心只想与东吴的联盟,光复汉室,统一大业;刘备则从统一大业变成割据一方。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君可自取”这四个字一直存在争论。其实刘备辛苦打下的基业,怎么可能会这么随便拱手让给诸葛亮呢?有人说刘备说这几个字的时候身边藏有刀斧手,我觉得这个是阴谋论的说法。不过,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北辰认为,这句话里的“取”,并非“取而代之”,而是“另行选取”。方北辰教授认为,当时刘备有三子,刘禅是长子。托孤这句话,是让诸葛亮行废立之权。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后,马上恢复与东吴的联盟,稳定局势,休养生息,讨平了南中的叛乱。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11年,安抚百姓,彰示礼仪,约定官职,依从权制,广开诚心,布施公道。尽忠益国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真情服罪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为善者无微而不赏,做恶者无细而不贬。统理政事,精简干练;诸项事物,顺理本源;追循声名,务求其实;虚伪造作,不予所用。终于邦域之内,众人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因其用心公平而劝戒(赏罚)分明也。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抛开三国演义的形象)(5)

陈寿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把他比作春秋之管仲,西汉之萧何,就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是何等的推崇。只是可能军事上未必是他所长,其实也没有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陈寿是谯周的学生,有趣的是谯周跟诸葛亮政见不合,但是诸葛亮对谯周有举荐之恩,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谯周听到消息立马就赶去奔丧。蜀中大臣陆续还有想去奔丧,当蜀中大臣络绎不绝想去为诸葛亮奔丧时,朝庭不得不下诏禁止,不然官员一半以上不在工作岗位,朝廷还要不要运转了?但是谯周因为是动作最快的,快到连诏令都没追得上他,结果还是让谯周到了诸葛亮灵前。

诸葛亮死后,朝野上下都在呼吁,要给诸葛亮立庙。而朝廷却以“礼秩不合”为由,不予通过。朝廷不肯给诸葛亮立庙,百姓就只好在野外祭祀诸葛亮。因此每年过节时,百姓们都祭祀诸葛亮于道路和田野之上。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肯定了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和治军能力,认为诸葛亮缺乏奇谋。当然,诸葛亮是人不是神,能与管仲,萧何相提之人,诸葛亮是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