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户睡眠日(年轻特困户)(1)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3月20日电(记者刘惟真、梁姊、黄江林)放下手机、打开香薰、有节奏地调整呼吸……1小时后,时钟指针指向1点,金琳琳却依旧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21岁的她疲惫地按亮台灯,今晚又是个难眠之夜。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问题开始“缠”上年轻人,不少“90后”“95后”甚至“00后”成为“睡眠特困户”。无论是主动熬夜还是被动通宵,“缺觉”带来的危害都显而易见。

失眠理由千千万,“晚安”难安真心烦

对“90后”企业职工陆雨来说,黑夜常常是煎熬的时刻。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份份策划方案和一张张客户的面孔就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循环播放’,想停也停不下来。”陆雨说,自从进入职场,自己试过数羊,买过各类助眠产品,却仍然时常“从天黑守到天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失去对睡眠的掌控。在豆瓣一个失眠小组里,5万名成员在夜半时分无助地诉说着自己的苦恼——“真的想哭,睡不着好焦虑啊”“求助!每次马上睡着时就醒了”“失眠7个月,我该怎么办”……

公开数据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正向年轻群体蔓延。是什么原因,让众多年轻人陷入“缺觉”“失眠”的困境?

有人想睡不能睡,化身“猫头鹰”群体。“辛辛苦苦工作,兢兢业业熬夜”是很多年轻人当下的真实写照。“每天拼到晚上11点多,走出公司大门时,身后的大楼还是灯火通明,外卖小哥扎堆,拿着的都是程序员的夜宵。”对于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宋宁来说,“缺觉”已经成了生活常态。“早晨闹钟响起的时候,常常会有‘我是谁、我在哪’的幻灭感。”

有人想睡睡不着,成了“大熊猫”一族。“焦虑”常被失眠的年轻人挂在嘴边。“想把工作做好来证明自己,却在协调过程中屡屡碰壁。”对于入职国企5年的李伊楠来说,失眠的导火索是迟迟未能收获的自我认同,“从入睡困难、时常惊醒,到后来翻来覆去整晚睡不着,熬出了厚厚的黑眼圈。”

有人能睡不想睡,加入“萤火虫战队”。“干嘛睡觉,是手机没意思还是游戏不好玩?”社交平台上的调侃道出了诸多“守夜人”的心声。工作太忙、琐事太多,一些年轻人被困在网络里、主动“透支睡眠”;还有人想给自己留些空间,不舍得太早入睡。“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电话微信一刻不停,一直都在工作状态中。”陆雨说,只有夜深人静时,他才能找回自己。“好不容易没人打扰,总想看看电影、刷刷朋友圈,放松一下心情。”

转不出的失眠怪圈,道不尽的健康难题

失眠对身体的透支正悄悄在每一个不眠之夜发生。不少年轻人吐槽,自从睡眠质量下降,自己飞速“变老”,“整个人都不好了”。

体质变差、脱发、内分泌失调……“周围不少同事熬夜加班掉头发,有位同事微信名就叫‘秃秃’,发际线加速‘上移’成了普遍担忧。”在东部某城市工作的公务员赵晨星说。

即便每天自我安慰,体检报告却不会说谎。“持续失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高血压、皮肤病、甲状腺疾病等,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等现象。此外,昼夜节律的失调也容易引起口腔溃疡、消化系统疾病、心肌缺血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薛蓉说。

而失眠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在无意识中,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很快随之而来。“失眠五六年了,时间长了感觉失眠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变得冷漠、不自信,话越来越少,负能量很多,担心自己得抑郁症。”一位网友倾诉道。

“负性情绪得不到纾解、思虑过多容易导致失眠;而长期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与抑郁,形成恶性循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心理讲师培训导师王春谊说。

失眠并非小事。专家指出,睡眠质量是身体状况的“信号灯”,躺在床上却很久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醒得过早、昼夜节律失调生物钟紊乱等情况,都是睡眠障碍的常见表现。

“近年来,失眠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前来就诊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大约占到门诊人数的三分之一。”薛蓉说。

让奋斗回归本色,放睡梦飞出“囚笼”

从“个体性失眠”到“群体性失眠”,年轻人难以入睡的背后有着多重诱因,当务之急还是要将年轻人从“996”“007”“白加黑”中解放出来。

多位专家呼吁,用人单位要按照劳动法规定严格执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违法企业进行严厉处罚,让劳动法在畸形加班文化面前显现出足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根治“996”这个困扰职场的“过劳病”,让奋斗回归本色。

缓解年轻人失眠背后的“社会诱因”同样重要。“年轻人的压力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出现失眠等应激反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自己经济实力、社会能力的期望值比较高,然而现实却与理想差距太远,难以达成自我和解。”薛蓉说。

“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社会层面给予被焦虑困住的年轻人关注与支持。”王春谊说,可以通过专业渠道进行心理知识科普,帮助年轻人重获“睡眠自由”。

个人也要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参加瑜伽等放松身心的运动积极自我调适、改善睡眠质量。王春谊提醒说,睡前要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入睡前尽量把手机放在手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电子产品成为睡眠的干扰源;还可以通过播放无歌词的舒缓音乐、洗热水澡、抚摸柔软的抱枕等方式刺激副交感神经,从而放松身心。”

“如果失眠或睡眠障碍的情况持续三个月以上,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诊断。”薛蓉提醒,“尽量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一些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影响睡眠或形成药物依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