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沟穴

支沟穴 Zhigouxue (SJ6),中医腧穴。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缓解治疗胁肋痛、肘臂痛、呕吐、耳鸣等作用,支沟穴的位置;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

中文名

支沟穴

类属

支沟穴

拼音

Zhigouxue

出 处

《灵枢:本输》

类属

支沟穴 Zhigouxue (SJ6),中医腧穴。[1]

类别

1)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2)手少阳五输穴之经(火)穴。

出 处

秦汉《灵枢:本输》。

名称释义

支沟别名:飞虎(《针方六集》);飞处(《神灸经纶》)。

1)支沟。支,树枝的分叉也。沟,沟渠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本穴物质为外关穴传来的阳热之气,水湿较少,至本穴后又因进一步的吸热而胀散为高压之气,此气按其自身的阳热特性循三焦经经脉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扩散之气亦如树之分叉,故名支沟。飞虎、飞处名意与支沟同,飞是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飞行的阳气,虎为寅木之风,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行之状,处则是指穴内阳气到达它所应去的处所。

2)三焦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本穴为三焦经阳气的经过之处,故为三焦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吸热后上行天部的阳热之气,其运行时的上行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定位取穴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伸臂俯掌,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

局部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和前臂骨间膜;布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属支以及骨间后动、静脉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主治病症

头痛,耳鸣,耳聋,中耳炎;目赤,目痛,暴喑,咽肿,热病,瘰疬;咳引胁痛,胸膈满闷,卒心痛,逆气;便秘,呕吐,泄泻;经闭,产后血晕,乳汁不足;胁肋痛,肩臂腰背酸痛,落枕,手指震颤,腕臂无力;缠腰火丹,丹毒。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

1)治大便秘结,支沟,照海。

2)治习惯性便秘,支沟,足三里,大横透天枢。

3)治肋间神经痛,独取支沟。

4)治乳汁不足,支沟,足三里,膻中,乳根。

5)治头痛,支沟,合谷。

6)治肩臂酸重,支沟,关冲。

7)治急性腰扭伤,单刺支沟。

8)治胸胁疼痛,支沟,阳陵泉、外关。

9)治手指震颤,支沟,阳池,八邪。

10)治疟疾寒热,支沟,间使,大椎。

参考资料

[1] 黄帝.《灵枢·本输》.帝都,公元前2000年

支沟穴的应用(支沟穴的应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