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开头写作锦囊妙计(申论素材申论原创范文集锦之开头)(1)

第1则丨提升国民素质

旅游景点喷漆涂鸦、地铁过道摆桌吃饭、老人碰瓷倒地、游客大闹机场……近年来,种种不文明现象频频见报,引来旁观者纷纷侧目。不文明现象固然令人反感,然而,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礼仪沦丧的倾向,岂不更值得我们警惕深思?“不学礼,无以立。”个人不学礼,就难以立身行事;民族不崇礼,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国民素质,重建礼仪之邦,刻不容缓。


第2则丨好政策滋养好公民

“政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词,但是关系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国计民生。坏的政策,可能败坏一方风气,耽误几代人;好的政策,也可以造福一方百姓,流传千百年。不过,究竟怎样才算好政策?我认为,好的政策,不仅要满足公民意愿,更要滋养公民理性乃至德性,进而维护公共利益,让公民的生活更美好。


第3则丨科技的人性化

现在流行一种偏见,一提到科技,就将其与人性对立,他们说:“科技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其实,这种观点既是对科技的狭隘认知,也是对人性的狭隘陈见。科技是人性发展的产物,是人性的外化和延伸,是人的需要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也必将充分体现人性、满足人性、解放天性,实现人性化。


第4则丨品味慢生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写道:“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欣赏啊”,其实就是一种自在有为的慢生活态度,与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慢下来”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当今这个快时代,需要慢下来,品味自在有为的生活。


第5则丨前瞻性思维

《周易》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句古语,给我们揭示了时间的真谛。今天和未来,在流动的时间叙事里,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正如管理学家刘女士所言:“今天的思维与播种,决定我们未来的收获。”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今天决定未来,播种决定收获,我们就能“以终为始”,从而真正赢得未来。而要具备这样的前瞻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与时偕行”,积极思考今天干什么、今天怎么干、今天如何取舍。


第6则丨融合发展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一句话道出了世界万物皆有连接、皆要融合发展的千古不易之哲理。如果对“融合”做更宽泛、更深刻地理解,那么必然离不开两个词——“融和”与“融活”。二者互为补充,将“融合”应有之义鲜活生动地进行诠释。融合既意味着要实现融和,也意味着要实现融活。


第7则丨改革没有休止符

改革是什么?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同样的,改革也不是嘻嘻哈哈,不是打打闹闹。改革,是真改变,真创新,会动一些人的“奶酪”,但更会做大中国人的“蛋糕”。所以,改革之夜,难免黑凉,但一路前行,必有曙光。然而,如何度过黑凉的夜色,迎来希望的曙光呢?我想,需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坚守务实的精神,坚持理性的思考。


第8则丨治理的智慧

古话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就是说,天底下万事万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随意发展的,不是偶然呈现的,一定是顺着它本身的内部法则、运行规律而来的。这个“理”,说得直白点,就是道理、规律。春暖,夏炎,秋凉,冬寒,这是自然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遵循规律。治理也是如此,遵循规律,才能提升效能;遵循规律,才能彰显智慧。


第9则丨城乡一体化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从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矛盾体。乡村文明代表自然文明,城市文明代表人造文明;乡村安放灵魂,城市安顿肉身。而最理想的生活,必然是城乡文明和谐互补的生活,必然是每个人灵魂与肉身双重丰盈的生活。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从根本上揭示了:城乡文明应该而且可以互补


第10则丨与时俱进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有人选择“一生好入名山游”“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放浪生涯,也有人选择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峥嵘岁月。但阎肃老同志说:“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脱离时代,甚至逆流而动,必然一事无成;紧跟时代,继而融入时代,才能有所作为。今天,我们每个人也需要紧跟时代,为国利民,做时代的弄潮儿。


第11则丨想象力

2016年,阿尔法狗横扫全人类围棋顶尖高手,震惊世界。随后,人工智能即将战胜人类、取代人类的观点开始流行。我不禁想问:果真如此吗?别的不说,人类的想象力就是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想象力跟知识无关甚至对立。相反,培养想象力需要更多元的知识集群。其中,科学、艺术和古文化是我们想象力的三大源泉。


第12则丨城市建设

我们的城市建设常常顾此失彼,重“有”轻“无”:市容有了,便利没了;现代化有了,传统没了;GDP有了,幸福感没了……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和无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在的城市,用一位农村来的老奶奶的话说,是“景有了,但人没了”。这提醒我们:人,才是城市的根本。城市建设,应该“以人为本”,有无并重。


第13则丨以水为师

水,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智慧、情操的源泉。孔子叹服水之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推崇水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对中华民族的滋养从未中断,给我们的智慧和情操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而今天的我们,似乎遗忘了这股古老的精神源泉。是时候静下心来,重新学习水所蕴含的无穷智慧和情操了。


第14则丨正确的幸福观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至理名言,发人深省。我想到,晚清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宅”,传递“做人忌满,万事求缺”的处世哲学。幸福的生活是人人追求的,然而,幸福的定义如果过分“理想”,那生活的气味将会“烟消云散”。“酸、甜、苦、辣、咸”,乃生活本色。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反过来看,缺陷也始终提醒着幸福。


第15则丨保护文化遗产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作家冯骥才给贺兰山岩画的题字。但在我看来,“石”不仅指贺兰山岩画,更指无数像贺兰山岩画这样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灿若星辰:故宫的典雅,布达拉宫的巍峨,平遥古城的朴拙,敦煌莫高窟的神秘,苏绣的精美……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意义非凡。这一个个文化遗产,既彰显了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文化多样性,还保留了历史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