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得益于金庸先生塑造的慕容复,慕容氏在中国非常有名,形象大多与儒雅高贵搭边。其实,慕容是胡姓,出自鲜卑,与魏晋南北朝建立北魏的拓拔氏合称鲜卑双雄。从魏晋南北朝的前燕开始,慕容氏累计有西燕、后燕、南燕和北燕(鲜卑化的冯氏建立)5次灭国又建国的经历,五胡十六国慕容家就占了1/3。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金庸先生塑造慕容复的时候给他加的“复兴大燕”标签来推动剧情真的非常巧妙,因为他们慕容家真的很“擅长建国”。

东晋发展了些什么(有了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1)

慕容复风度翩翩又执着于复兴燕国,而历史上慕容氏汉化程度很高又五次复国,金庸先生这一人物设计可谓精妙

慕容氏首次建国非常励志,当时慕容氏迁徙而来的辽西地区并存着西晋、宇文鲜卑、段部鲜卑、高句丽和其他的胡族势力,慕容鲜卑在其中非常弱小,长时间都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受到了其他鲜卑势力的围猎。

但在永嘉之乱之后,华北地区世家大族四散奔逃,大量前往南方扶持司马睿建立了东晋,而还有一部分则逃出关外,闯入了鲜卑族世界。这个时候,慕容鲜卑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以极大的诚意和眼光吸引这些陌生的世家大族加入他们,从而获得了实力的跃升,最终成为了辽东辽西鲜卑世界的最后赢家。

在这一点上,慕容氏与东晋依靠南下与江南当地世家大族建立东晋朝廷非常相似,而且依靠着慕容氏的宗族势力和其他胡族势力,前燕并没有被世家大族绑架,从这个角度来说,前燕是有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了。

弱肉强食的辽西三国杀

关于鲜卑一族的起源,目前还有非常多不明确的地方。主流观点认为鲜卑族起源于东胡,东胡是起源于商代的游牧民族,与濊貘(huimo)、肃慎等并列东北亚古代民族之一,历史非常非常悠久。东胡也是一种部落联盟,在秦汉的时候,东胡被崛起于北方的匈奴击败,北方开始进入匈奴时代,被击败打散的东胡分化融合成为了新的部落联盟,也就是乌桓和鲜卑。

因为中原地区帝国有“谁冒头打谁”的政策,强盛的匈奴被秦朝、汉朝(尤其汉武帝一朝)乃至曹魏轮着锤,最终也如同千百年前的东胡一样走向了分化瓦解,广阔的蒙古高原就让位于鲜卑了。

公元45年鲜卑随着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首次知道“鲜卑”一族的存在,而到了公元87年,历史中出现了鲜卑大破北匈奴的记载,正式宣告此后统治、影响中国北方历史三四百年的鲜卑一族登上历史舞台。约在二世纪中叶,檀石槐(137-181年)统一鲜卑各部,并在弹汗山建立王庭,在他的统一协调指挥下,鲜卑各部落联合行动,越发强盛起来。

虽然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瓦解,而且此后再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团结鲜卑各部,但联盟期间鲜卑各部落掠夺了大量汉族、丁零、扶余、乌孙人口资源,让联盟之内的各部落实力大增,部落凝聚力也建立了起来。在檀石槐死后各部落各自发展,慕容、宇文和段氏等三部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从檀石槐鲜卑部落大联盟分化脱离,并先后进入辽西地区。

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不多,加上游牧民族迁徙的特点,关于慕容鲜卑早期的历史材料不多,有相对明确记载的慕容鲜卑世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晋书·慕容廆传》载:

(慕容廆)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司马懿)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在景初二年(238)年,所以慕容鲜卑入住辽西大概就是在公元230年左右。

与之相比,段部鲜卑进入辽西的时间推测要更晚一些。段部鲜卑的祖先大约在公元250年左右进入辽西地区,缘由是乌桓一族首领让当时还臣服于他们的段部鲜卑人进入辽西地区“逐食”,因为当时渔阳地区“大饥”,没地方吃饭了。这对段部鲜卑而言是一个机会,与臣服于乌桓相比,进入辽西地区为他们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而段部鲜卑人也抓住了。

宇文鲜卑的族属来源不太明确。现代学者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宇文部落出自南匈奴,曾经在汉朝打击之下随着南匈奴内附。到了东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年)叛变出塞,此时檀石槐代表的鲜卑崛起,宇文一族也参加了檀石槐的鲜卑大联盟,逐渐鲜卑化,并在联盟瓦解之后的一百多年后辗转迁徙到辽西地区,彻底成为鲜卑部落。

研究已经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有一个大的背景是东汉末期开始的小冰期,蒙古高原牧草凋零,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或者西行,寻找可供生存的区域,三部都选择辽西的原因同样如此。五十多年前的207年,曹操率军击败雄踞辽西的乌桓蹋顿单于,辽西地区乌桓势力被清剿一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这成为三部选择辽西的重要原因。

就这样,大概在公元250年左右,东部鲜卑三强就都移居到了辽西地区。齐聚辽西地区的慕容、宇文、段三部虽然同属鲜卑,但在生存压力之下,他们显然不能和平共处,加上此时西晋朝廷无力也无意调停,三部逐渐进入一场残酷博弈。

虽然迁居更早,但不知为何慕容氏一族被后来者段部鲜卑、宇文鲜卑压制,是三部中最弱小的一支。《资治通鉴》记载:

(太康二年,281年)莫护跋生木延、木延生涉归,迁于辽东之北,世附中国,数从征讨有功,拜大单于。

这里慕容涉归迁于“辽东之北”显然和慕容氏一开始的驻留的辽西不一样,学者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宇文一族的攻击慕容一族才不得不选择迁徙。

东晋发展了些什么(有了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2)

慕容氏在前期势单力孤,受到宇文氏、段氏的强力压制,不得不出走辽东躲避

到了慕容涉归子慕容廆继位,宇文、段部强而慕容弱的格局并没有变化。《资治通鉴》记载:

(太康十年,289年)时鲜卑宇文氏、段氏方强,数侵略廆,廆卑辞厚币以抚之。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慕容氏自己的史书中,对这一件事的描述是“时东胡宇文鲜卑段部以廆威德日广,惧有并吞之计,因为寇掠,往来不绝。廆卑辞厚币以抚之”。

因为慕容廆太强引起了宇文和段部的恐慌,慕容廆才不得不低声下气奉上金银珠宝安抚两部的情绪,这段描述让人实在无法理解。但如果配合上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中完全相反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咂摸出一些味了,这明显是当时慕容氏势单力薄不得不求和于宇文和段部,而慕容氏自己想掩藏这段屈辱历史,从而使用了春秋笔法。

从这里,让我们更加确认太康年间慕容氏恶劣的生存环境,寥寥数语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艰难跋涉在生死存亡间的悲惨部落,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慕容氏很可能就会成为首先倒下的那个,变成宇文和段部的抢夺的猎物,但这个时候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命运给辽西三部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永嘉之乱-慕容氏崛起的契机

慕容廆继位之后,采取了隐忍的政策,努力结好宇文和段部,并且积极争取与他们通婚,希望以此缓解生存的压力。太康十年,慕容廆迎娶了段部单于的女儿为妻,随后段女“生皝、仁、昭”,其中慕容皝继承慕容廆统领慕容鲜卑,慕容氏比较早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可见慕容廆给予敌人段部之女很高的地位。

同时慕容廆积极招徕流民,向东部的高句丽、夫余等部落发起进攻掳掠人口,扩充自己的实力,比如285年慕容氏进攻夫余,“夷其国城,驱万余人而归,293年和296年,慕容廆两次出兵进攻高句丽,不过这两次慕容氏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元康四年(294),慕容廆再次将部众自徒河迁往大棘城,并通过不断掳掠人口、劝课农桑,慕容一族的实力在慕容廆的带领下提升,到了309年,慕容氏一族获得了辽东部分地区得控制权,也逐渐摆脱了灭族的被动局面,但依然与宇文氏、段氏形成一种僵持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西晋永嘉之乱发生了。

西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聪派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歼灭十万晋军,同年刘曜终于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焚宫庙,纵兵烧掠,杀王公官吏庶民三万余人,这是当时罕见的胡族攻破中原帝国都城的情况,一时间海内大乱,中原士民四散奔逃,大部分衣冠南渡随后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而还有一部分举族出塞进入辽西地区的鲜卑世界,成为改变三部对抗局势的契机。

与宇文部、段部相比,慕容廆采取了多个策略积极争取中原世家大族加入自己的阵营。

1.获得正统的封号

永嘉之乱之后,名义上西晋由晋愍帝继承,但此时的西晋已经是风雨飘摇,不过慕容廆依然坚持以晋朝为正统,并被晋愍帝拜为容廆镇军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在司马睿渡江之后,慕容廆继续坚决尊奉司马晋朝(东晋)为正朔,并派人专门前往江南劝进,也就是以臣子身份劝司马睿登基绍续晋室。也因此被司马睿封为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继续保持晋朝所封的正统地位。(但史书记载慕容廆拒绝了司马睿的昌黎公封号,这一方面是由于少了辽东地区封号,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推测这反映了逐渐强大的慕容廆内心已经不满足公爵称号,而要称王了)

“正统”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政治资源,如果非要举一个例子,大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品牌价值”。有一些产品单单品牌的几个字或者标志就能够获得几百亿的估值,因为品牌背后拥有让消费者信任、愿意选择的力量,而所谓的“正统”就代表着一种品牌价值。

2.使用东晋年号奉东晋为正朔

年号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重要的一部分,使用谁的年号意味着明确的君臣之分。上世纪90年代锦州出土了一块前燕墓碑,其中出现了“永昌三年”的表述。永昌是晋元帝的年号,但只使用了一年,也就是321年,随后就改成了永宁。但这块墓碑上的永昌三年明确佐证了此时慕容氏以晋臣自居,慕容廆宣扬自己是东晋的昌黎公,是东晋的臣子,以此获得世家大族的好感。

3.折节下士,以极大诚意对待世家大族

作为实力最为弱小的慕容一族,慕容廆反而有极大的余地以平等乃至谦卑姿态与中原豪族相处。在永嘉之乱刚发生的时候,西晋的幽州刺史王浚也曾经笼络世家大族,但他的方式就非常高傲甚至粗暴,被王浚辟召的广平大族游畅就对弟弟游邃说“今手书殷勤,我稽留不往,将累及卿。且乱世宗族宜分,以冀遗种”,乱世分族、以冀遗种,这两句话不管怎么读,都有种决绝的意味,王浚如何“笼络”世家大族也就可以知道了。

东晋发展了些什么(有了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3)

与其他势力相比,慕容氏因为实力弱小所以真诚对待世家大族,从而吸引了他们的加入

而慕容廆则充分认可、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乃至和东晋一样设计了“侨郡”。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东晋设立侨郡,根本上是因为司马皇族因门阀而立,势力孱弱,不得不设立侨郡专门安置惹不起的北方门阀,以此保障他们的利益,南北政权虽然不一样,但其中尊重豪族的地位利益的思想是一致的。

正是在这些措施下,永嘉之乱之后大量汉族流民涌入慕容廆阵营,在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时代汉族官员封裕曾经提到“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李海叶先生曾经考证这批中原流民约有2万户,以每户5人计则有10万人。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流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实在的劳动力,同样也是宝贵的战力。在我上一篇关于北府军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后来名震天下的北府军就是由北方流民组建的,并击败了前秦苻坚大军,所以慕容廆吸引中原世家大族相当于拉来了一支“北府军”,所以慕容氏的实力急剧膨胀起来。

随着慕容氏的强盛,不仅宇文氏与段氏意识到了危险,连此时的平州刺史崔毖也因为怀疑慕容廆故意扣留逃出中原流民,而对其产生了不满,并暗中策动经常与慕容氏作战的高句丽加入宇文、段部,一起联合进攻慕容氏。

慕容鲜卑与宇文、段部等其他势力的一次决战来了。

东晋太兴二年(319年)12月,宇文氏、段氏和高句丽联合进攻慕容氏,慕容廆紧闭棘城大门坚守。

这次进攻宇文等三方军力非常强大,比如宇文“士卒数十万,连营四十里”,带给慕容廆非常大压力,慕容部落也群情骚动,非常不安。慕容廆先是用离间计破坏了段部和高句丽对宇文一族的信任,导致他们两部带兵返回。随后采用自己长史裴嶷的建议,利用宇文氏军队虽多但号令不严的弱点,坚守城池准备精兵,等待合适的机会。

此时,慕容廆庶长子慕容翰正率军驻守棘城南部的徒河,这给宇文氏带来了巨大压力,所以宇文氏分兵进攻徒河,结果却被慕容翰击败。这一战成为两军形势逆转的契机,慕容翰让人通知慕容廆两下夹击宇文氏,慕容廆便以嫡长子慕容皝和裴嶷率军出击,最终击败了宇文氏。

这一战的胜利,不仅重创宇文氏,还让慕容氏获取了十余万宇文士卒,慕容氏实力获得了巨大提升,周边段氏、高句丽遣使讲和,平州刺史崔毖被迫逃亡高句丽,整个平州地区大部分都落入到慕容氏手中。

在这一战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实力不俗的中原世家大族

不管是一开始裴嶷献策还是最后领兵出击,中原世家大族的智力和军力都为慕容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和复杂的胡族势力相比,由于慕容氏对待中原士族的优待政策在关外独树一帜,所以中原大族比较支持慕容氏。同时由于深受汉晋正统思想熏陶,世家大族在面对慕容氏内部事务时候一般都能坚决执行指令,尤其是在权力交接的动荡时刻,身为外人的世家大族反而多次展现了对慕容氏核心的拥护。

2.同样实力不俗的宗族力量

慕容廆庶长子慕容翰和嫡长子慕容皝都展现了出色的军事能力,这一点似乎是慕容氏的天赋,慕容廆的儿子们如此,慕容皝的儿子们同样如此,人才辈出,能打的宗王很多。这也成为慕容氏能五次复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也埋下了宗王之乱的伏笔,只不过这时候还看不出来。

总之,在世家大族和慕容氏精英的共同努力下,慕容氏政权一跃成为关外最强大的政权。

与汉族世家共天下非与胡族共天下-十六国时期独特的慕容一族建国路线

纵观整个南北朝中前期,北朝政权通常都施行胡汉分治、以胡统汉的政策,本族人口不仅全部占据着胡族统治系统,而且很多也在汉族统治系统任职,乃至不少其他胡人也会被提拔到非常高的位置,这里面反应的其实是胡族版本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东晋发展了些什么(有了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4)

刘渊石勒等人在统治汉族的体系中也安排了大量胡人,与之相比,慕容氏前期的没安排鲜卑人进入汉族统治体系

与之相比,慕容氏政权的前期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进入中原之前构建了一种慕容氏-中原世家大族的权力结构,与同为胡族政权的前赵后赵相比,反而更像“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门阀政治结构,田余庆先生在形容这一独特政治结构的时候用了“皇权的变态”这一表述,变态与常态相对,意味着是意外的、不正常的而且必定会回归常态。慕容氏在进入中原之后同样回归了胡汉分治、以胡统汉模式,所以在建国过程中的这一独特政治结构,也可以称作“十六国前期胡族政权结构的变态”。

形成这种独特结构,是由于慕容鲜卑在幽州平州地区独特的发展历程决定的。

1.狭小的竞争格局之下造成了紧张的胡族关系

和刘渊、石勒等人所在的华北、中原、关中地区相比,慕容涉归、慕容廆所带领的慕容氏一族局促于更加狭小的辽东辽西地区,被华北北部山脉和辽东半岛山脉阻隔,慕容氏与宇文氏、段氏乃至高句丽如同困兽之斗一般,经历了残酷的生存厮杀,相互之间虽然是同族乃至血亲,依然避免不了深仇大恨,所以在慕容氏发展的前期,一直都把宇文氏、段氏和高句丽人视作敌人来防备。

比如出身渤海封氏的封裕在给慕容皝上书中提到:句丽、百济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势所徙,非如中国慕义而至,咸有思归之心...恐方将为国家深害,宜分其兄弟宗属,徙于西境诸城。这里面对宇文等部的戒备心理非常明显,所以不可能把依然以敌人相处的胡族纳入统治阶层。

2.中原侨族“携资入股”功劳厚重地位高崇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民移动许多都是举族迁徙,而且和今天人数稀少的家庭、家族相比,那个时代的举族迁徙可以理解成今天整个村乃至整个镇搬迁。比如史书记载,宋该、杜群、刘翔“帅诸流寓归于廆”,鞠彭“与乡里千余家”、高瞻“与乡里数千家”避难平州投入慕容部,这里面千余家、数千家的表述,无不显示这些世家大族是以人数众多的集体进行行动的。零零散散一家一家迁徙可能还没啥战斗力,可一个赵家庄、李家庄几千口一起迁徙,而且其中的丁壮很多都有与胡族战斗的经历,又有牢固的组织结构,那就是非常强的战斗力了,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慕容廆吸引世家大族投入自己怀抱,其实是拉起了一支北府军的原因。

这些即战力加入慕容氏之后发挥了巨大作用,319年击败宇文氏的关键战斗中史书为何记载慕容廆要让慕容皝和裴嶷一起领军出战?原因很可能就是裴嶷手下也有一个“裴家庄”,乃至其他中原侨族组成的军事力量,需要由裴嶷来统领。所以和刘渊石勒等人相比,中原侨族是在慕容廆比较艰难的时刻加入的,而且为慕容氏在辽西三国杀中突出重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人有枪的世家大族得以分享慕容氏的统治权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慕容氏未称帝、没进入中原之前胡汉矛盾不突出

在慕容氏依然处在整合辽东辽西等关外地区的时候,胡汉矛盾远没有后来严重,慕容廆、慕容皝等人首要大事是摆平周围的宇文氏、段氏和高句丽等势力,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慕容氏很少提及胡汉之分。再拿上一段中提到的汉族高官封裕上书来看,从里面可以看出一种“主人翁”的自觉意识,认为慕容氏政权是正统道义的,这也反映了在当时那个时候非常和谐的慕容鲜卑与汉家大族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慕容廆、慕容皝父子借助投奔而来的中原世家大族的力量,削平宇文段部,击退崔毖高句丽,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政权出现在了辽西辽东地区,这一建国路径,与依靠着南下世家大族和江南土著氏族建立的东晋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但和孱弱的司马皇族相比,慕容氏背后的部族力量非常强劲,慕容廆时代的儿子慕容翰、慕容皝、慕容仁、慕容昭,慕容皝时代的慕容垂、慕容恪、慕容德等都有将佐之才,领军作战如吃饭喝水,帐下鲜卑兵也都勇猛善战,所以慕容氏并没有被中原世家大族架空,反而在稳定政权之后,逐渐开始剪除了汉家豪族的影响力。

根据《晋书》记载:

(永和二年,347)以渤海人为兴集县,河间人为宁集县,广平、魏郡为兴平县,东莱、北海人为育黎县

取消了专门为中原世家大族设置的侨郡。从建兴二年(314年)慕容廆开始设置侨郡算起,侨郡存在了33年,这30多年是慕容氏政权从弱到强再到一统辽东辽西的30年,也是慕容氏宗族力量逐渐强盛的30年。侨郡的取消,意味着世家大族没有了减免赋税的优待,经济基础的破坏也影响了政治地位的稳定,从此之后,重融入慕容氏政权日久的其他鲜卑、氐羌和匈奴成员再次进入慕容氏统治集团,并在慕容儁时代完成了统治阶层的更新。

与一百多年都没有摆脱门阀士族掌控的东晋相比,慕容氏可以算是有了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了。

但是,这也为以后慕容氏政权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中原世家大族在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由于深受汉晋正统熏陶,对皇权的支持相对更加坚定,也更能帮助在把世家大族驱逐出最高统治阶层之后,慕容燕的政治制度没法及时得到更新,终于重新开始了在胡汉分治中的艰苦摸索,并最终形成了慕容氏政权积重难返宗王乱政现象:由于慕容燕的宗王大多才能出众,又加上时长领兵作战、处理政事,权利交接之后极容易出现政局不稳,继位的人不信任自己树大根深的兄弟,宗室也时常害怕成为君主的兄弟对自己痛下杀手,从而形成了猜疑链。

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继位之后,慕容皝的兄弟慕容翰叛逃、慕容仁占据辽东发动叛乱,借着封奕、佟寿等人的协助才讨平叛乱;

到了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儁继位的时候,慕容儁又一直猜忌自己的弟弟,十六国首屈一指的名将慕容垂,最终导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得以以弱击强灭亡前燕;

而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各族分头建国,慕容氏奢侈的一下子建立了西燕、后燕两个政权,背后则是慕容儁和慕容垂两派之争的延续,两燕最后以后燕击败西燕告终,但慕容氏的人口精英也受到重创...

东晋发展了些什么(有了东晋的命还没得东晋的病)(5)

慕容氏虽人才迭出,但在胡汉还未融合之时,个人力量再强也是螳臂当车,因而有五次复国终又消亡的悲剧

这些一幕幕重演的悲剧背后,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假如慕容翰、慕容垂们得以把才能全部贡献出来,也许统一北方的就是慕容前燕,而不是苻氏的前秦了,可惜,历史没法假设。


其实,慕容氏坎坷经历背后,也是波澜壮阔的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历史老人给北朝的任务就是民族融合,谁能实现了这一点,谁就能获得历史老人的最高奖赏,也就是一统天下。慕容氏不管是前期的胡汉联盟,还是之后的胡汉分治,都是艰苦摸索胡汉融合的过程,只不过慕容氏倒在了这条道路的终点线之前。

最终,这个奖励留给了鲜卑双雄的另一个,也就是拓拔北魏,北魏以及继承北魏遗产的六镇勋贵们最终建立的隋唐帝国,最终成为继秦汉之后中华文明的第二高峰,慕容氏也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融入了崭新的、光芒万丈的隋唐中国这一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