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突破】单元命题规律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高考突出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艺考速背】单元核心考点简洁背诵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3."皇帝"名号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4.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5.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7.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9.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10.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艺考试题精选】3年高考两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

(2017新课标1卷)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019新课标1卷)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8湖南怀化三模)3.下表是关于古代分封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

A.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黄帝时代 B.分封的依据是要有功于王朝

C.分封时主要赐予封地和爵号 D.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2019郑州二模)4.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

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 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

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018新课标3卷)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100题(艺考生历史文化突破)(1)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018新课标3卷)6.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018新课标2卷)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17新课标1卷)8. 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019新课标1卷)9.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9合肥二模)10.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2019合肥二模)11.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2018合肥二模)12.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2018·青岛高三检测)13、山西省因历史上出现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2018合肥三模)1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强化了人伦秩序 D.发展了小农经济

(2016合肥三模)15.《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2019合肥三模)16.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018湖南怀化三模)17.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2018湖南衡阳三模)18.《明史.职官志》载:明朝中期以后,"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宦官内阁彼此倾轧 B.决策权力趋于异化

C.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D.政局混乱皇权失控

(2018马鞍山三模)19.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廷议制有利于望权加强 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2018马鞍山三模)20.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宦官权力的加强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9郑州二模)21.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A.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B.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C.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2018蚌埠三模)22.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2018马鞍山二模)2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好像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进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该观点旨在说明

A.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 B.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C.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 D.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

(2018蚌埠二模)24.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2、 非选择题(共3题 满分52分)

(2017年四川模拟)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长官,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017新乡3模)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新课标全国III卷)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