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州频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阳明先生是中国一代大儒,因“龙场悟道”创立了著名的阳明心学思想,完成了他从小立志成圣的真我探索和人生价值,这也为他后来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立志,解思想之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阳明先生小时候的思维大致也是离不开“志、言、行”这三大要素。当私塾老师以固有的思维询问弟子读书立何志向时,阳明先生于“惟读书登第耳”的传统教化中脱颖而出,以“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语惊四座。从学于佛道二学未能明觉,最终归儒,王阳明先生沿着圣贤之路前行。在龙场,他于大悟中找到了圣人之道,解了思想之困。今天,我们脱贫攻坚也不正是如此吗?贵州要和全国一道,撕下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首先要解决的至少是思想之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以前的贵州是“弱鸟”,思想落后,抱守贫穷,靠山吃山,从来想象不到现代化是什么样子。弱鸟先飞,必先立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就是为全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立志,立百年大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贵州人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实现后发赶超。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改变了贵州“三无”面貌,让贵州变成了一只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俊鸟”。
立志,解穷苦之困。古代先贤,都经历了千难万险、千锤百炼的曲折人生,而他们最后留给世人的都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阳明先生因被贬而来到贵州,他认识贵州的第一感觉是“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贵州山高水远,刀耕火种,语言不通,粗菜淡饭,况且有“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的境况描写,又有对自己“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的无奈感叹,既而透出“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的迷茫。来去何从,悲从中来。贵州历来就是“两欠”省份,先民们自古在穷苦中度过,阳明先生感同身受。但是,身处逆境的他“志智”双立,与当地少数民族友好,同耕同饮并传授文明。从物质匮乏到精神涵养,传统文化为人们搭起了探索立志道路桥梁。今天,穷苦中走来的贵州,传承传统文化,举先贤立志的火炬,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奋力前行,摆脱贫困,阔步前行,久久为功。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强志气,攻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堡垒,攻坚了一道一道的难题,啃下了一块一块的硬骨头,逐步实现了经济上的洼地崛起,构筑起了贵州文化高地。
立志,解民生之困。在龙场期间,阳明先生及其仆从居洞穴,住草棚,吃野菜,采薪取暖。阳明先生在路人遭难时于悲天悯人的气氛中剥出“达观随寓”的思想灵魂,在仆从生病时为他们击节而歌以驱散疾患之苦,在粮食欠缺时与山民们带上农具垦荒,以“遗穗及鸟雀,贫寡发余羡”的乐观心态,传递了同情贫困人口并给予接济的民生情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阳明先生立志摆脱贫困的思想境界,正是我们今天脱贫攻坚所需要的,阳明先生请学于农以及解民生之困的精神力量,为小康之路注入鲜活的灵魂。我们的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又吸取新的营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铮铮誓言。立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不展示其博大的魅力。贫困人家孩子有书读,贫困户吃不愁穿不愁,有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边远贫困地区饮水有安全保障,看病难就医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等等。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不仅推动脱贫攻坚,还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浩浩历史长卷,文脉隽永绵长。传统文化永续相传,为民族复兴积淀了深厚而甜美的营养。当今时代正经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回望历程,回顾文化,王阳明先生的立志思想是阳明文化中亮晶晶的精华,为伟大创造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对于推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耐人寻味。(贾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