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实属正常但如果无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者将理想建构在对教育的不现实的假设基础之上,就会对教育的行进产生误导,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理想是勇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理想是勇气(理想前提)

理想是勇气

教育人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实属正常。但如果无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者将理想建构在对教育的不现实的假设基础之上,就会对教育的行进产生误导。

在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我就听到了这种令人“热血沸腾”却总感觉有点不着边际的教育理想。

简而言之,这种理想包括三个内容。其一,是整合现有课程,改革分类过细过杂的弊端,形成大人文、大科学、大生命等三大课程,一揽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很认同,而且这种理想,是有着现实依据并能够知道改革教育现实的,美国的课程,就是这么综合与简单。其二,变革现有的学习方式,从研究如何“教”转为研究如何“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式学习为驱动,破除现有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壁垒,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赞成一半反对一半。学习方式是需要变革,但仍然要以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为基础,进行改良改善而非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其三,推倒校园围墙,建立各类学习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孩子自我发展为前提,根据孩子的需要,让学习随时随处随地可以发生。这一点,我是很难理解更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理想是以理想学生为前提的。

专家的三个畅想,的确切中了当前教育的弊端,让人充满无限憧憬。而且看起来有理有据,如果真能得以实施,可能会节约很多的教育显性化资源投入。比如,教师可有可无,甚至可以消失了。如果我们建成了全领域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全国性教育资源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学校可有可无,甚至也可以拆除了。既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干嘛还要来到学校?站在这两个角度上看,第一个“大课程”也可以咔嚓了,完全没有必要了,没有了课堂,没有了教师,建立在学校教育基础上的课程,也名存实亡了。

如前所述,这种理想,有一个“虚幻”的前提,那就是把学生视为理想的学习者,而且一定是一个主动的自为的学习者。特别是最后一个,是建立在学生“想学愿学”基础之上的。想学,然后才有学什么,怎么学,在哪儿学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学呢?如果孩子学习并未觉醒,如果孩子的学习需要外在的规约与督促,这些理想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那么,孩子是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呢?或者说,学习是不是人的本能呢?这些问题不弄清楚,然后就建构出一种想当然的理想教育,是不是有点草率,有点荒唐呢?

人类生存繁衍进化过程中,学习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据此而言,说学习是人的本能,就有点不靠谱了。学习显然不是人的本能,从字面意义上很容易理解,本能,就是“本来就能,不学而能”。不学就能,那学习怎么是本能呢!相反,弗洛伊德所谓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倒更直指人心人性。

学习不是一种本能。主动学习,是教育刺激和引导的结果,而非本能驱动。换句话说,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主动学习,尤其是关乎知识和理性的学习。我们所谓的学习,目的并不仅仅让个体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还有着继承发展人类文明成就,丰富人的精神追求等目的。这更高目标的学习,不可能人人皆想,人人皆求。

记得冯友兰先生曾经谈及人的四种境界,以“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概括之。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其一,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人生际遇与追求的差异,致使各自处于不同的境界,当然,能够到达道德境界的,已经少之又少了。其二,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可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经历渐次上升的四种境界,不过,我估计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很难望及“天地境界”之项背。因此,无数生命的诞生与逝去,是有境界追求与感知差异的。我们不可能以同样的尺度要求所有的人,正如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对知识与理性的学习感兴趣一样。从多元智能的理论来解释,每一个孩子发展倾向是存在差异与个性的。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尊重这种偏好与差异,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孩子个性发展。教育,首要的目的,还是激发孩子向上向善并主动发展的意愿。那么,问题来了,没有现代学校制度的安排,这样的功能谁来承担?没有了集体的生活和学习,如何奠定社会化的基础?靠孩子自己吗?靠父母的引导吗?显然不行。所以,教育的存在,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还要首先解决“想学”的问题。就学习欲望激发而言,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促进与帮助。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兼顾公平、质量和效率。公平,是排在第一位的,让每一个人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一种教育的理想。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描绘的教育,仅仅对那些想学的孩子敞开了大门,而忽略了一部分并不怎么“想学”的孩子的存在。这种理想的教育,首先就不公平,怎么可能有“高质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