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然后再来点评一种现象。

01 羚羊死因之谜

2010年10月23日,在南非的一个大峡谷中,人们发现了2700多只羚羊的尸体,从当时的惨状可以看出来,这些羚羊是从大峡谷上面掉到峡谷里摔死的,但它们是怎么掉下来的?难道是集体自杀?可从没听说过羚羊有自杀的习性。

此事引起了开普敦大学动物学家贝拉教授的关注。贝拉教授首先检查了已被冷藏起来的那些羚羊的尸体,一个个查看,看得很仔细。之后,贝拉教授又在助手的陪同下来到了这群羚羊坠亡的那条峡谷,查看了那里的环境。这一切都做完后,他再次要求去查看羚羊的尸体,最后目光停在了一只健壮结实的大羚羊的尸体上,他吩咐助手把这只羚羊的尸体送到实验室,检查它的视力情况。一天以后,检查结果出来了,报告显示,这只羚羊生前患有严重的眼疾,接近半盲状态。看过报告以后,贝拉教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羚羊死围之谜真相大白了。"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的很简单(比平庸更可怕的)(1)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贝拉教授向大家汇报了他的研究结果:这种羚羊有一个习性,就是在每年的秋季要进行迁徙,羊群有一个头羊,这只头羊在前边领路,后边的羊跟着。通过检查得知,这只头羊患了眼疾,当它带着羊群跑到大峡谷上方的开阔地时,由于峡谷边缘有一些半米多高的草,所以它没能发现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一下子冲了过去,结果摔下悬崖。"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他的羊应该能够发现前面是悬崖,为什么还跟着掉下去了呢?"贝拉教授说,"因为这种羊的习性是一切只向头羊看齐,头羊怎么走它们就怎么走,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了依赖心理极重的思维定势,失去了判断能力,所以就纷纷跟着头羊跳了下去!"

"这其实是盲从的悲剧。"贝拉教授最后总结说。

02斑羚飞渡

羚羊们被猎人逼到了悬崖,走投无路的老羊门用身体搭桥让年轻的班羚越过飞跃悬崖……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的很简单(比平庸更可怕的)(2)

反衬了人类的自私贪婪,在动物舍生的画面前显得尤其渺小。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也不过是虚构了一个老年动物舍弃自己生命换取本种群延续的故事。

《班羚飞渡》的作者名叫沈石溪,是位儿童文学作家。这种把动物上升至人格化的描写,是他一直以来喜欢用的写作方式,甚至还有专门研究他这种非写实性写作的论文。

这种踏板式飞跃在物理学角度上行得通,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动物的确也有利他行为,为了让种族延续牺牲自我。

但是,要从悬崖精准地把控好时间从一只羊背上跳到到悬崖对岸,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失败的几率极大,即使从利他行为来说,也不可能选择。

曾经科学人网的谣言粉碎机,一篇名为《班羚飞渡是梦一场》也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专业分析。其实这样的文章多为基于时代特点,以及为了表达某种高尚情操而写的。但是网友表示,还是说明是寓言故事比较好,以免误导小学生。

《班羚飞渡》一度曾经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一些不盲从权威质疑下,被下架语文课本。

对待这些杜撰的故事,有网友表示,都是为了树立某种价值观撰写的内容,有教材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的网友认为,这样不严谨的态度和为了教育而编造的故事,有违教人诚实守信的原则。

但是不管怎么说,编造的故事迟早会被拆穿,你们有考虑过小学生的感受吗?

你们不仅骗了他们,还要他们背诵全文啊!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的很简单(比平庸更可怕的)(3)

03 学做聪明人,拒绝盲从

一位哲人说过,比欺骗更有害的是盲从。的确,盲从的人,自己只是一具躯壳,当他们以别人为方向一拥而上时,结果往往步入盲从的"泥潭",走进人生的"死胡同",结果可悲可叹。

一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几位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其他同学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从学生丛中走过,请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闻空气中的味道。回到讲台,他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闻到了"!

丰子恺在《静观人生》里有一段关于羊的描写: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果然看见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只羊都会跟去。即使走向屠场,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我们,其实很喜欢随大流。

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从众实验:当参加测试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不知道,这5个人都是托儿。阿希让大家作个判断:卡片上4条线段,哪两条一样长?线段差异明显,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断。但5个托儿故意同时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一大串测试者跟着选择了错误答案。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我们常以为自己很有主见,其实恰恰相反我们习惯依附于他人,没有自己的思想。

习惯跟随别人瞎起哄,没有自己的主见;习惯人云亦云,没有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的很简单(比平庸更可怕的)(4)

又如在课堂上大家在热情的讨论一件事情时,大多数人都各有自己的想法,但这时候的你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敢于表现出你自己的见解,如果在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时,而你却没有勇气不敢说,那你就表现得毫无主见了。

我想,只要你说的话语内容有实用性,有最大的发展性,你还怕别人不采取吗?

当然,这其中也不缺乏来找茬的人,但那绝对不会是你迁就别人的理由。如果因为迁就,委屈自己而附和别人,这完全说明你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见解,只是在一味在意别人的想法,犹豫且不自信。

很多人是随大流的,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很多事情上别人说好他就认为是好,别人说孬他就认为是孬,也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种心理便是盲从附合心理。在社交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盲从附和呢?因为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不知道下一秒。

有的人为了一双限量版的AJ球鞋吃了一个学期的泡面,有的人为了一件联名的T恤翘课彻夜排队,有的人为了一款新出的iphone手机不惜去借校园贷,

甚至还有一些单纯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不惜去卖卵,最后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可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不放过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当你的经济情况与消费欲望严重不符时,

为什么要助长欲望的滋生而不懂得克制?当身边的所有人都拥有一件你没有的昂贵商品时,为什么你想的不是拥有他们没有的独善其身的品质?当周围的人都在追逐所谓"潮流"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能坚守自己内心的清流?

自古以来,盲目跟风也闹下了不少笑话:东施效颦被人讥笑,邯郸学步最终迷失自我。我们的生命犹如一场修行,比平庸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盲从。因为盲从,从来不会让我们成为主角。只有那些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才能是自己的君王。

人一旦有了跟风盲从的心理就会形成惯性,这样的人慢慢会没有思考和分辩能力,感觉大众在意和流行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就如在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即使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那个棍子已经不在了。

在纷繁复杂社会中, 判断事物,要拒绝盲从。欧阳修曾在《尹师鲁墓志铭》中,这样褒赞师鲁,"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意思是说,师鲁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的很简单(比平庸更可怕的)(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推崇慎思明辨的名言,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中大儒横渠先生张载也曾说过,"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

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胡适先生的话,更适合用于这个时代。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做到不盲从非常不易。在我们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平台传递、推送的海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充斥和包围着我们,碎片化的传播、快餐式的阅读,干扰和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在信息流不断喷薄而出时,培养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拒绝被灌输、被娱乐、被消费,拒绝信谣、传谣,做一个是非清楚的明白人。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的很简单(比平庸更可怕的)(6)

其实,我们又不瞎,何必盲从呢。只有不盲从,不跟风,我们才能低头看见最美好的自己!我们不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一个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复制粘贴别人的想法,更不愿让自己的脑袋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生精彩,拒绝盲从,不做花盆边缘尾随饿死的毛毛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