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初夏,和煦的阳光泼洒在北京城里,照得每个人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这天上午,一辆小轿车开进了中南海,车上坐着的,是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而坐在他身边的,则是一个面容清瘦的小伙子。

陈赓带着这个小伙子,来到了中南海紫光阁。没过一会儿,门外便传来了周恩来总理爽朗的声音:“你这个陈赓,又搞什么名堂?”

伴随着笑声,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一起走了进来。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

在老领导面前,陈赓一点儿也不拘束,笑道:“今天我可是立了一功!”

说着,陈赓便把那个小伙子推到了周恩来夫妇的面前:“来来来,你们看他像谁?”

看着这个年轻人的容貌,周恩来夫妇竟然生出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一时间竟然不敢相认。

见到周恩来夫妇迟疑的样子,小伙子连忙做了自我介绍:“周总理,我叫彭伟光,我的爸爸是彭干臣......”

小伙子话音未落,邓颖超便快步走上前来,一把将他揽进怀里,仔细地看了又看,兴奋地对周总理说道:“对!对!这孩子长得多像干臣哪!”

周总理也从上到下,细细地打量着彭伟光,点头说道:“是的,他是彭干臣的儿子!”

这时,一旁的工作人员发现,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眼里,竟然已经饱含泪水......

这个年轻人的出现,为何使得周总理夫妇如此激动?他的父亲彭干臣,又是什么人呢?

今天,衔笔就来讲讲,彭干臣烈士那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的人生故事。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

彭干臣烈士

01 从热血青年到共产党员

1899年,安徽安庆道英山县落令河村(今属湖北省),从彭家老宅里,传来了一个男婴的响亮哭声。

得了一个大小子,男主人自然高兴,乐颠颠地找到村里的私塾先生,求他给儿子起一个能光大门楣的好名字。

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说道:“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想要光宗耀祖,非精明强干之臣不可为,这孩子就叫‘干臣’吧!”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3)

辛亥革命

可惜的是,还没等到彭干臣长大,辛亥革命的炮声,就把皇帝从龙椅上轰了下来,顺便也把彭干臣父亲的“望子成龙计划”打了个稀烂。

幸运的是,由于彭家在村里算得上小有资财、衣食无缺,彭干臣没有被父亲拉回家里种地,而是被送到了县里的学校,扔掉了四书五经,开始学起了“洋学问”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4)

安庆第一中学 前身就是安徽省立第一师范

1919年,20岁的彭干臣考上了安徽省立第一师范,要到安庆去上学了。

在当时,省立第一师范被戏称为“穷秀才养成所”,对于这个结果,彭干臣的父亲自然不会十分满意。

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山村里的农户来说,能培养出一个到省城(当时,安庆是安徽省府)念书的“文化人”,都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彭干臣的父亲还是乐呵呵地将他送到了学校,临走前,他叮嘱彭干臣:“安安分分,好好念书!”

然而,父亲的叮嘱,彭干臣只听进去了一半。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5)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们

这一年,“五四”运动的狂澜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横扫全国,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奔走呼号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作为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在这股浪潮中自然不肯落后。一时间,《新安徽》、《安徽评议报》、《安徽全省学生会周刊》等进步报刊纷纷创办,学生们争相传阅,“民主”、“科学”、“革命”......这些新鲜的词语,给青年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崭新的未来,让他们热血沸腾,急切地想要改变世界。

彭干臣,正是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员。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6)

《安徽全省学生会周刊》

1921年4月的一天,彭干臣与其余39名同学,来到安庆菱湖公园的一间茶社里,建立起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这些青年人看来,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就是让中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要想建立一个新世界,就必须把这些军阀统统打倒。

因此,彭干臣他们的第一个斗争目标,就瞄准了时任安徽督军的倪嗣冲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7)

铸有倪嗣冲头像的银元

从1913年开始,外号“倪大炮”的倪嗣冲,靠着他一手统带出来的“安武军”,把持了安徽军政大权整整8年。

按照倪嗣冲自己的说法,与江苏、湖北等邻省相比,安徽“疆域之广、地方之穷,为各邻省所未有”,然而,就在这8年时间里,倪嗣冲不仅将安武军从1万余人扩充到5万余人,自己更是挣下了2800余万大洋的身家。

这些钱从哪里来?自然是民脂民膏。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8)

北洋时期的乞丐

1921年5月底,当彭干臣等人得知,倪嗣冲居然在蚌埠为自己修了一座“生祠”,并且命令省府要员必须到场庆贺时,当场就炸了窝,一致决定,要给这个大军阀“上点眼药”。

6月2日下午,就在省府官员们准备启程前往安庆时,彭干臣、戴文秀等10名代表,来到安徽省议会,提出了削减军费开支、增加教育投入等要求。

然而,这些省府大员不仅对他们的要求嗤之以鼻,还命令卫兵将他们轰出去。在双方推搡争执的过程中,戴文秀被卫兵打伤头部,昏死在议会大厅里。

省议员命人打伤学生代表的消息,迅速地传播开去——当天傍晚,省立第一师范、安庆第一中学的数百名学生,在省议会后门集合请愿,要求议员们给个说法。

学生们没想到的是,这些议员们看到群情汹汹,居然通知了卫戍司令部,要求他们马上派兵前来弹压!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9)

制造“六二”惨案的马联甲

收到命令后,卫戍司令马联甲不敢怠慢,马上带领部队,冲到省议会,士兵们抡起枪托、刺刀,对着学生们劈头盖脸地打了下去——根据事后统计,在这场血腥镇压中,学生们牺牲2人(其中一人因伤不治,一年后去世),重伤36人,轻伤205人,牺牲的第一师范学生姜春亭,身上被这些士兵整整捅了7刀......

这次事件,就是震惊了全国的“六二惨案”

惨案发生后,彭干臣等人日夜奔走,在安庆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讲,号召人民一起行动起来,声讨军阀政府。

在他们的发动下,整个安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外地各大报纸也纷纷发表文章,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

迫于压力,安徽省府不得不将省教育厅长撤职,承诺增加教育经费,并追认姜春亭为烈士,还给了姜春亭家人2000大洋的抚恤金。

1921年11月15日,安庆人民将姜春亭的血衣埋葬在了菱湖公园,建起了“血衣亭”以志纪念。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0)

菱湖公园内的血衣亭

虽然这次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但作为组织者之一,不“安守本分”的彭干臣也被安徽省府盯上了——

1923年秋天,为了反对曹锟贿选,彭干臣等学生领袖又组织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然而,就在几天之后,彭干臣发现,他的通缉令已经贴满了安庆的大街小巷,在通缉令里,他成了学生当中的“敢死队队长”

没办法,彭干臣只得秘密逃出安庆,来到上海,寄住在英山县同乡,著名的进步人士、大律师李次山的家里。

这次被迫的逃亡,让彭干臣深深地感到,单凭一腔热血,无法与荷枪实弹的军阀对抗,要想彻底地改变旧中国,他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答案。

这个答案,彭干臣很快就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1)

红船上的中共一大

1923年冬天,彭干臣秘密回到安庆,建立起了安庆第一个党组织——安庆第一师范党支部,并被选举为党支部书记。

自此,彭干臣从一个热血青年,开始逐步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02 从黄埔学员到敢死队长

1924年4月,为了培养共产党自己的军事人才,在安庆党组织的安排下,彭干臣考入了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之一。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2)

黄埔军校

黄埔一期,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在成功毕业的625名学员中,涌现出了徐向前、左权、周士第、杜聿明、黄维、郑洞国、胡宗南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堪称将星云集。

在这些人里,彭干臣唯独与陈赓成了知心好友——两人同为学生党支部的支部委员,毕业后又一起留校,当上了学生军的连长,两人的交情,算得上十分深厚。

根据陈赓大将的回忆,平日里的彭干臣,脸上常挂着温厚的笑容,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副沉稳端重的老大哥风范。

然而,让陈赓意想不到的是,一上战场,彭干臣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3)

黄埔时期的陈赓

1925年1月15日,为了挫败陈炯明进攻广州的阴谋,广东革命政府发表《东征宣言》,1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陈炯明发起了反击。

根据部署,2000余名黄埔学生军担任了右路军的先锋队,彭干臣和陈赓也同在其中。

2月初,黄埔学生军抵达淡水城下(今广东惠州淡水街道),这里从明代时期起,就是拱卫大亚湾的战略要地,城墙坚厚不说,城里还驻扎着陈炯明得力干将洪兆麟属下的一个旅,兵力并不单薄。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4)

淡水老城墙旧址

而此时的黄埔学生军,则是一支彻头彻尾的“菜鸟军队”,那些日后叱咤一时的名将们,此时也不过是个新兵,眼见就要生死相搏,腿肚子不免有些哆嗦。

由于缺少攻城的重火力,随军的苏联顾问出了一招——组织奋勇队,强攻登城,占领城墙!

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是大眼瞪小眼:什么奋勇队,不就是敢死队嘛!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5)

古代攻城战

自古以来,攻城都是个难度极大的活计,特别是爬城强攻,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因此,从古到今,攻城战大都是以围困为主,像电视剧那样一哄而上送人头的场面,不过十之二三。

不仅如此,能够强攻登城的,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强兵劲旅,让这支学生部队强攻城墙,苏联顾问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果然,当苏联顾问提出建议后,现场一时陷入了沉默——毕竟命是自己的,敢拿它不当回事的,总是少数。

这时,彭干臣站了出来:“我上!”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6)

2月12日凌晨,随着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彭干臣率领着110名奋勇队员,向着淡水城墙发起了冲锋。同时,黄埔军大部队也集中火力,向城头上的守军猛烈开火。

突如其来的进攻,让淡水守军着实慌乱了一阵,然而,他们很快稳住了阵脚,也发现了正在快速向城墙奔袭的奋勇队。

冒着守军的枪林弹雨,奋勇队终于冲到了淡水城下。他们将一架架竹梯搭上墙头,彭干臣一马当先,三步并作两步,一鼓作气地登上了淡水城墙。

攻上城墙后,奋勇队伤亡已经过半,然而,在彭干臣的带领下,这支几十人的小分队全体上刺刀,伴随着阵阵杀声,向着城门口的数百敌军猛扑而去。

面对这种不要命的进攻,淡水守军的心理崩溃了,数千守军束手就擒,黄埔学生军首战告捷!


一般的人,有过一次这种经历,就够吹一辈子了,然而,彭干臣好像干出了瘾,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他又当了3次敢死队——

在接下来攻打五华县城(今广东梅州五华县)时,彭干臣带领尖兵,伪装成陈炯明的部队,骗开城门,一马当先冲入城内,顺利攻占了五华县城,而彭干臣的一根手指也在战斗中被炸断;

1926年8月30日,在贺胜桥战役中,由于突击过快,叶挺独立团陷入吴佩孚部三面包围之中。在这一关键时刻,又是彭干臣率领突击队,从侧翼打开缺口,一举攻占印头山高地,为最终攻下贺胜桥立下大功;

北伐军进攻武昌时,彭干臣再次参加了爬城奋勇队,先后两次向武昌城墙发起攻击,虽然腰部中弹,依然奋战不止,被称为“铁军中的铁将”;

......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当年安徽省府安在彭干臣头上的“敢死队队长”称号,倒是颇有“先见之明”。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7)

叶挺独立团军旗

攻占武昌之后,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4师,彭干臣也担任了师参谋长职务。

如果按照这一路线发展,彭干臣几乎必然会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然而,在1927年初,党中央一声令下,彭干臣离开军队,奔赴上海,开始了他的又一段历险。

03 从警察局长到商行老板

来到上海之后,彭干臣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指挥了上海起义,彻底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一时间,腥风血雨、血流漂杵,无数人头落地,上海这座“东方魔都”瞬间变成了恐怖之城。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8)

四一二政变

作为彭干臣的老上级,蒋介石对自己这名学生的印象相当深刻。因此,在蒋介石拟定的抓捕名单之中,彭干臣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面对浓重的白色恐怖,彭干臣按照中央指示,回到了老家英山县,开始秘密发展党员、组织农民协会,为安徽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成员。

就在这时,彭干臣接到了周恩来发来的指示:速来南昌!


“4.12”反革命政变的惨痛教训,让党切身体会到了,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才是革命胜利的基础。

为此,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周恩来奔赴南昌,准备组织起义。

周恩来深知,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必须有一批过硬的军事指挥人才,而勇悍过人的彭干臣,正是此时最需要的力量。

8月1日凌晨,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枪炮声,南昌起义获得了胜利。当天,在革命委员会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公安局长,第二天,他又兼任了南昌卫戍司令,成为了负责维护南昌城内治安的最高领导人。

接到任命之后,彭干臣迅速行动起来,他一边命令军警在城内继续搜索残敌,防止敌人破坏;一方面在城内贴出布告,安抚居民,使南昌城保持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更重要的是,彭干臣从原先的卫戍司令部中搜出了1000多支各式枪械和大量弹药,同时紧急对警察队伍进行了训练,在极短时间内,为起义部队打造出了一支宝贵的后备力量。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19)

南昌起义

起义胜利之后,按照事前计划,起义部队开始分批向南转移,而承担殿后任务的彭干臣,直到最后一刻,才从南昌城里撤离。

之后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了——起义军在向南转战的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重重围攻,最终,这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的带领下,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为了最终引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0)

井冈山会师

在这段过程中,彭干臣去了哪里呢?

原来,在随部队转战过程中,彭干臣按照革命委员会的安排,进行分散突围,然而,敌军搜捕力度实在太大,几次转移下来,他就成了“光杆司令”,彻底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虽然孤身一人,但彭干臣依然没有丧失信心,坚定地按照组织的安排,开始向着上海前进。

从广东到上海,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不过7、8个小时的时间,但在当时,这一段路程,彭干臣整整走了4个多月。


1927年12月底,彭干臣终于再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但是,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他,既不知道周恩来等人是否在上海,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组织。左思右想之下,他又一次走到了李次山的家门前,按响了门铃。

当李次山看到这个小同乡时,差点没认出来——当年那个英俊的青年学生,如今蓬头垢面、胡子拉碴,一眼看去,简直和乞丐没什么区别。

安顿下来之后,彭干臣向他讲述了这些年来的际遇,并请求他帮忙打听周恩来的下落。

李次山满口答应,并马上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开始在上海各处寻找周恩来。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1)

当时,周恩来的确已经到了上海,但出于保密目的,整个上海知道他具体住址的,不过两三个人而已。李次山打听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彭干臣并非一无所获——在李次山家中,他收获了宝贵的爱情。

早年间,李次山在家乡收养了一个女童,将她带到了上海,并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江鲜云。

彭干臣第一次来到李次山家中寄住时,也曾经见过江鲜云,只不过那时江鲜云年纪尚小,在彭干臣眼中,她只是个小妹妹。

多年之后,两人再次相见,江鲜云已经出落成了一个落落大方、思想进步的漂亮姑娘,而彭干臣经过多年戎马生涯的历练,更增添了几分沉稳刚毅的迷人气息。

在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中,彭干臣与江鲜云之间情愫暗生,两人每每眼神相对,都似乎有了磁力,一碰上就舍不得分开。

两人的这些“小秘密”,自然瞒不过李次山的眼睛。1928年初,在李次山的主持下,29岁的彭干臣与17岁的江鲜云喜结连理,成了一对“革命夫妻”。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就在结婚之后不久,彭干臣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见到了周恩来——所谓“双喜临门”,不过如此。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2)

中央军委机关在上海的旧址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彭干臣留在了周恩来的身边,开始做起了地下工作。

1929年,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开办军政干部训练班,而负责训练班食宿和安全的任务,就落在了彭干臣夫妻的肩上——

这一年夏天,在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麦特赫斯脱路(今泰兴路)的交叉口附近,一家蜂蜜商行开张营业了,经营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彭干臣,只不过,这时他的名字,已经改成了黄春山,里里外外的职员,都叫他黄大老板。

利用这一身份的掩护,彭干臣夫妇先后成功地安排了3期干部训练班的培训工作,在这座小楼里,先后走出了许光达、蔡申熙、孙德清等几十名红军的高级指挥官。也正是在此时,彭干臣、江鲜云与周恩来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3)

许光达大将

在此之后,彭干臣又先后到东北、平津一带开展过地下工作,而他的化名也一变再变,成了党内有名的“千面特工”

04 英雄悲歌

1932年1月,彭干臣接到了新的命令,他告别了妻子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和儿子,来到了赣东北苏区。

临走前,身无长物的彭干臣给妻子留下了一枚金戒指,作为家人的应急资金,另外还留下了一支钢笔,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

然而,两人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告别竟是永诀。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4)

红十军团领导人(中间为方志敏)

来到赣东北苏区后,彭干臣担任了红十军团的参谋长,后来又成了苏区彭(湃)杨(殷)军校的校长从1932年到1934年,彭干臣把军校办的有声有色,先后为红十军团培养了700多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1934年底,红十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苏区向北进发。一路上,蒋介石调集了20万大军前堵后追,红十军团多处转战,终于寡不敌众,在江西东北的怀玉山一带陷入了重围。

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彭干臣再次率领突击队,向敌人发起了殊死冲锋。

然而,这一次,死神的魔爪终于攫住了彭干臣——在冲锋的路上,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

就在彭干臣牺牲的同时,在遥远的贵州遵义,一场改变了党和红军命运的会议正在召开,若是彭干臣烈士地下有知,当能含笑九泉!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5)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邓颖超、陈赓曾经多次寻找彭干臣家人的下落,辗转多处,才终于打听到江鲜云在山东工作,在取得了联系之后,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不过,由于彭干臣曾经在多地工作过,使用的化名又多达十余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事迹依然不为大众所知。

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陈赓带着一个小伙子)(26)

彭伟光与邓颖超的合影

经过多方不懈的查证,终于,在1996年5月,彭干臣被确定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事迹,也被收录进了军事博物馆和南昌起义纪念馆,接受着无数后人的瞻仰。

在此,衔笔恭录彭干臣烈士的一首诗作,以此向彭干臣烈士以及无数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致敬——

革命诚非易,

断指何足惜。

留得头颅在,

可为党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