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

拉达克(藏语:ལ་དྭགས་)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玛拉雅山脉,西南则是克什米尔山谷,全境居世界屋脊之上,介于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达克面积45110平方公里,有网友计算过,它相当于7个上海、3个北京大。

拉达克位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峡谷地带,印度河的最上游就穿越了整个峡谷。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不宜人类生存,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地方。居民主要是藏民,流行藏族语言,建筑风格也是藏式的,其地标性建筑与拉萨的布达拉宫基本相同,所以也有“小西藏”之称。而拉达克是个藏语名词,意思是“喇嘛之地”。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2)

今天,人们讲述拉达克的历史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早在公元二世纪佛教传入以前,拉达克就和广阔的西藏一样,信奉着原始的苯教,在这里建立了藏族人的国家“象雄王国”。象雄古国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遗俗的影子。藏文字究其本源也绕不开象雄文明。藏文起源于象雄文,当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最多只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但是,这只是藏文史籍的记载,在汉文史籍里,拉达克是与中国丝绸之路南道小国皮山国有联系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段历史。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3)

01.《汉书》里透露的重要信息

皮山国,西汉时皮山国王都为皮山城,有3500人,500余户,养兵500人。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等职官。从此向西南过桑株达坂即可抵达今日的喀喇昆仑山口,过山即克什米尔,亦为丝绸之路入宾、乌弋山离和印度的一条支线。东汉时皮山国尚存,至唐时其国已并入于阗。

《汉书》对皮山国的记载比较简单,但却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4)

罽宾国又作凛宾国、劫宾国、羯宾国,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开伯尔山口附近。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位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东部的一个地区或半独立国家。

《汉书》中说,乌弋山离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今波斯湾)。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官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5)

这里说的“不属都护”意思是不属于西域都护府,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管不着乌弋山离,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乌弋山离距汉朝很远,汉朝的使者基本不到那里去。

但是,罽宾就不同了,罽宾自中国西汉时期至唐代,罽宾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时期可能包括克什米尔西部。该国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城市生活、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中国与罽宾建立关系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派副使至罽宾。当时罽宾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之上,罽宾商人经常来往中国。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6)

《汉书》透露的重要信息是皮山国“南与天笃接”。 天笃,读音tiān dǔ,汉语词语,为印度的古称。《汉书·张骞传》“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颜师古注引李奇曰:“一名天笃,则浮屠胡是也。”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出,古印度在中国古代唐以前的叫法是比较混乱的,这是因为那时的南亚次大陆有很多的国家,正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ινδία(India),龟兹语Indaka。

需要说明的是,玄奘把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叫做印度,并不代表印度在那时候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或地域的名词,指整个南亚次大陆。

02.皮山国怎么“南与天笃接”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7)

《汉书》虽然透露了重要的信息,却不是很详细,需要今天的人们做更多科学合理的解读。我首先是从阿克赛钦入手的。

阿克赛钦,维吾尔语:ﺋﺎﻗﺴﺎﻱ ﭼﯩﻦ‎,源于古突厥语Aksai Chin,意为“中国的白石滩”,aksai指“白石滩”,突厥语称中国为秦(Chin),位于我国新疆与西藏交汇地带,在拉达克地区的边界东方,大部分在和田县南部(划于喀什塔什乡和郎如乡)、小部分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总面积4万2685平方公里,有新藏公路通过(北方是康西瓦)。

今天,一些人误将阿克赛钦当成了西藏的管辖区域,但事实是它属于西藏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地方属于新疆和田与喀什的管辖区域内。和田一般指和田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5个地区之一,驻地和田市。这里古称“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石的地方”。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8)

秦汉以前,有操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和塞人、羌人、月氏人等不同的古老土著民族在和田生存。张骞通西域后,和田地区第一次被记入汉文典籍。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当时位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三十六国中有皮山、于阗、扜弥、渠勒、精绝、戎卢诸国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至此和田正式归属中国版图。

《汉书》中说,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9)

通过这段文字,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古人认为,黄河源出自于阗,而且,还记述了皮山与于阗之间的距离,皮山最后是被于阗吞并了,《魏书》:蒲山国,故皮山国也。居皮城,在于阗南,去代一万二千里。其国西南三里,有冻凌山。后役属于阗。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种行政区域的变化,在2000年后的今天,竟被保留了下来——截至2015年,和田地区共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个县级市、7个县,分别是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皮山县也在其中了,皮山县在汉朝时期皮山国地,“皮山”为西汉时古国名。《新疆图志》注:汉,皮山国地。

当时,皮山国的地域包括了阿克赛钦,现在亦是,皮山县南部冰山积雪带海拔4500米以上,系高山峻岭,终年积雪,分布着巨大冰川;3500-4500米之间有干旱草原植被,呈带状分布在融雪浸润的山坡和河谷;包括赛图拉、苏盖提塔格、塔拉思土塔格山一带。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0)

那么,皮山国怎么“南与天笃接”呢?这是因为喀喇昆仑走廊

喀喇昆仑走廊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北侧,主体为一条大峡谷,网上亦有把这条峡谷称为“克勒青大河谷”的。对于这两种称呼之间的关联官方和民间并无权威做出解释,以至于有人误以为是两块地方。事实是“克勒青”很有可能是旅行者对于“喀喇”的发音的误读。

喀喇昆仑山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高大山脉,中亚著名山脉之一。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边境上。是印度河与塔里木河水系的分水岭。喀喇昆仑山口为印度与中国新疆之间的传统商道,位于边界线上的明铁盖山口也是著名岭道之一,为古丝绸之路所经。包括它的东延部分(西藏高原的羌臣摩山和潘顿山)在内的喀喇昆仑山,宽度约为240千米,长度为800千米。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1)

所以,喀喇昆仑山脉上的河谷也便成了古人探寻商道的捷径,进而把阿克赛钦和拉达克连接了起来。《汉书》中称,皮山国“南与天笃接”,无论是否接壤,自皮山往南越喀喇昆仑山,有道路通往印度,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03.古籍的记载与当代学者的研究

苏北海,原名王仁南,笔名江戎疆。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1915年11月29日生,江苏省无锡县人,汉族。1937年7月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曾任甘肃武威师范历史教员,新疆学院文史系副教授、教授等职。兼吐鲁番学学会理事、西域艺术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历史,并以哈萨克族历史、西蒙古历史研究为其专长。

巴尔蒂斯坦,位于巴基斯坦北部,是巴控克什米尔山区的一片山间盆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端,喀喇昆仑山脉西南端,拉达克山西部,兴都库什山脉东北端的交汇地,处于印度河上游河谷之中。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2)

苏先生将巴尔蒂斯坦部分地区列于皮山国境内,他认为,“它的辖境却特别迢广,南面直接和天竺国即印度接壤,而在两汉的四百多年间,印度国力从未达到克什米尔地区,因此,皮山国南面境界就包有现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西部及巴尔蒂斯坦部分地区,即喀喇昆仑山的南麓”。他还指出,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地带,在两汉时代及其以前,早已游牧着众多的羌族部落,后来,这些羌族融入维吾尔、藏各族中。(《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

巴尔蒂斯坦,清代称巴勒提,中国古书中唐代大将高仙芝所征大小勃律中的“大勃律”即在此。更加悠久的历史是在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东北部的难兜国,属罽宾。原址在今帕米尔拔达克山及瓦罕河流域。公元前329年,由于亚历山大向东方远征,难兜国才真正打通了从爱琴海到帕米尔的通道。难兜国外圆内方的城堡建筑方式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难兜国种五谷、葡萄诸果。有金、银、铜、铁,作兵与诸国相同。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3)

《汉书·西域传》难兜国条:“难兜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五千。人口三万一千,胜兵八千人……”按《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图所示,难兜国即包含今巴尔蒂斯坦部分地区。这就是说,巴尔蒂斯坦及其周边地区,在中国西域当时属国的疆域范围之内。这也佐证了苏北海先生的说法。

现在,我们再来看皮山国更早的历史。公元前827年,鲁国第七任君主鲁献公,派次子中山甫前往京畿辅佐刚刚登基的周宣王处理国事,因其功苦劳高,为周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周宣王任命为卿士(相当于后世宰相),居百官之首,后封于樊(今河南济源县西南)。其后世子孙,始以国名樊为姓氏。

周惠王时,樊国继承人为樊仲皮,因为与周惠王三观不同产生矛盾,进而发生了《左传》中记载的“樊皮叛王”事件: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周惠王动用酷刑,将樊仲皮折磨致死。消息传出,其家族惊恐万状,为避刀斧之祸,举族逃离西周境地,迁往西部犬戎,并最终在秦始皇时,于喀喇昆仑山北部一片绿洲上,建立了一个叫皮山的小国。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4)

所以,在一些史籍里,皮山国被称为西域最早的“汉人国”。而拉达克古称“麻域”,古象雄地(《汉书》作“羊同”,为古代藏地十二小邦之一),松赞干布时期(相当于唐朝贞观年间),属吐蕃“羊同茹”。吐蕃王朝崩溃后,王子吉德尼玛衮占据羊同故地,称“阿里三围”(阿里,藏语意为“属地”),封其第三子德祖衮在“云彩最高处的麻域”,是为拉达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共同祖先。十六世纪为拉达克王朝最强盛时期,其统治区域从帕米尔高原的巴尔蒂斯坦一直延伸到尼泊尔境内的木斯塘。

汉藏走廊古部族:拉达克的前生(15)

因此,今天的人们可以将这段历史称为拉达克的“前生”,藏汉民族无论如何都站在它的历史源头上。所以,这里今天依然流行藏语,被称作“小西藏”也便成了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