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基德曼,相信不用多介绍了,这位好莱坞的大美女,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大家对她的作品和经历耳熟能详,她和前夫汤姆·克鲁斯的一段旷世姻缘,至今传为佳话。

妮可有一部电影,可能很多人还没看过。这也许不是她演艺生涯里最好的作品,但对我而言,确实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影片名字叫《狗镇》,狗镇这名字很有寓意,这个后面会提到。首先上来一张图,欣赏下这个有如童话般的小镇。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

这个美丽的镇子,在导演的构建中,连农民工的工棚都不如

导演的拍摄手法很新颖,风格独特,个性显著,极具情绪张力。所有的场景都被简化成一大块地板上的零星道具,房子、街道、墙体、甚至街上的一条狗都用简单的画笔来展现,仿佛志在把有关人性的一切赤裸裸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妮可·基德曼饰演格瑞斯

挑战格瑞斯这么一个颠覆性的角色,对于妮可来说,不得不承认,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片中出现了大量暴力、谩骂、强奸的镜头,妮可可谓是受尽了折磨,据传妮可与导演拉斯·冯·提尔一度闹不快,还传出了换角风波。但最后,敬业的妮可还是妥协了。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2)

小镇里唯一的作家汤姆

片中还有个重要角色:汤姆。汤姆是一名作家,作为整部片子的关键人物,他对格瑞斯的命运转折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开始镇上的人不同意收容来路不明的格瑞斯,汤姆费尽了口舌劝服全镇留下她。

整个小镇中,汤姆起初是格瑞斯最信任和依赖的人,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敢问他借钱。在得知格瑞斯的身份后,全镇人态度转变,男人轮番欺辱格瑞斯,汤姆在挣扎中,也把魔爪伸向了信任自己的格瑞斯。两人的关系从感激变为对立。

身为作家,有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也有洞察人性、导人向善的慈悲心肠。影片开始,汤姆提出要在镇上开设布道扬善的讲坛,逐一劝说、邀请全镇人参与。对他而言,这是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他建立自我的关键环节。他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被人拥簇、被人尊崇。于是,这个作家宁愿花时间在镇上游荡,“采集素材”,也不愿日夜伏案笔耕。导演在这里埋了一个伏笔,汤姆是个务实主义者。

务实主义者并不意味着处处见利忘义。格瑞斯刚开始来到镇上时,被一辆汽车追踪而来,车上的人说,只要协助找到格瑞斯,就能获得一笔客观的酬劳。此时的汤姆并不打算出卖格瑞斯,或者说人性之恶暂时没有战胜汤姆努力要维持的那点好人形象。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3)

汤姆劝镇上的居民收容格瑞斯

擅长与人论道,对人说教的汤姆,有天把格瑞斯带到一家商店里,对橱窗上陈列的小雕像发泄了对全镇人不满的情绪,这点被格瑞斯轻易就看穿了。

这时,格瑞斯才刚到镇上,刚获得居民们的收容许可,她眼里这里的一切是美好的。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4)

汤姆用小雕像来比喻镇上的人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5)

格瑞斯此时对镇子的印象还是好的

在镇上呆了两周后,格瑞斯获得了整个镇子的认可,人们均对她表示了最大的善意。镇上开会决议要不要留下格瑞斯时,哪怕有一张反对票,格瑞斯就不得不离开。但是格瑞斯获得了全票通过,并且很多人很担心别人投了反对票,提前在格瑞斯的行李中放了离镇的地图和食物、以及各种礼物等。这种善意,在此处得到了最大体现。

可惜,这样的善是短暂的、甚至是别有企图的。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6)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7)

如镇上的镇花就坦诚,镇子里的狂蜂浪蝶因为格瑞斯的到来,已经减少了对自己的骚扰,这是她愿意留下格瑞斯的原因。

影片过去一个小时后,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市里的警察来到小镇,贴了通缉告示,格瑞斯的逃犯身份被所有人知悉。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8)

镇上的人喜欢开会,都是拜作家汤姆所赐

之前格瑞斯给镇子的印象是个被黑帮欺负的弱女子,此时成了通缉犯,于是整个镇子的态度转变了。

面对弱女子,人们愿意施援手,但是面对通缉犯,所有的施舍已经没了道德优越感。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9)

警察反复追寻格瑞斯,让人们动摇了对她的善意

尤其是警察再而三地到来,反复问询格瑞斯的下落,像反复拷打的鞭刑,逼得人性的真面目昭然若揭。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0)

小镇居民不再那么友好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1)

有妇之夫查克率先强暴了格瑞斯

所有的客套和礼貌一点点消失殆尽,从对格瑞斯的言语暴力到动手动脚,最后彻底沦为性工具和阶下囚。这对任何人都是一场悲剧,相信不少荧幕外的观影人也会触目惊心。

但即使受尽摧残,救援到来时,格瑞斯也没有产生报复心,这个向来心怀慈悲的善良女子,被其父亲指责行为傲慢,傲慢到连魔鬼都敢蔑视。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2)

格瑞斯和父亲在车厢内整整争论了十几分钟

导演最后花了大量篇幅刻画格瑞斯最后的心里活动,一个羸弱无助的女子如何瞬间暴走,成了杀戮者,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屠城的方式,成全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这一场杀戮里,她成了魔鬼,甚至连父亲都惊讶于这种巨大的转变。

她坦言,身为黑帮头目的父亲给以她的是最丑陋不堪的世界,这个她一度觉得美好的小镇和父亲的世界相差无几。

她厌恶了。

尤其是那个可笑的汤姆,那时怎样滑稽的一个人物啊!当这群冷血残暴的杀人机器突然降临小镇时,懦弱的汤姆一改道貌岸然的布道者模样,谄媚又刁滑,还以抓捕格瑞斯的立功者自居,请求施舍赏银。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3)

见风使舵的汤姆

当得知格瑞斯和这帮人关系匪浅时,马上见风使舵,厚着脸皮要和格瑞斯重归于好。格瑞斯杀完了全镇人,汤姆站在被毁灭的家园里,在镇子的废墟中,没有一丝仇恨,没有一丝愤怒,没有一丝悲伤,他说:我终于有灵感了,让我回去写小说,做回我作家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吧。

负心最是读书人。会几个字,懂点道理,懂讨人欢心的汤姆,最终还是被一枪崩了。格瑞斯杀了他,甚至都不是因为仇恨,在她心里,这是一条连狗都不如的生命。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4)

格瑞斯亲手杀了这个自己曾经差点爱上的男人

导演不惜用大量旁白交代每个人的性格和和行为,将解剖进行得十分彻底,这种全面的解剖,尺度之大,让人不由得怀疑导演对美国、对这个世界的厌恶。他在解剖别人时,顺带也捅了自己一刀:那点阴暗的揣测,也许正是导演的自我坦诚。

世界本来就没什么好人。这个取材美国30年代,那时美国政治史上较为黑暗的一段时期,民主被嘲弄、大量矿工流离失所,身为丹麦人的导演,不惧于把美国拍成地狱。用他的话说,美国人也自以为很了解丹麦,了解安徒生以及他的童话,他对美国的了解,不亚于美国人对丹麦的了解。

结尾,那条用粉笔画着的狗活起来了。全镇的人,老少妇孺一个不剩,仅有这条狗,然格瑞斯格外开恩。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5)

用笔勾画出来的狗

她说,它是镇上第一个对自己不友好的动物。

但这个不友好的动物一点也不讨厌,它比镇上任何的一个人都像人,镇上每一个人比它更像狗。

一张图告诉你残忍的真相(一根粉笔勾画浮世百态)(16)

导演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把狗复活于镜头前

把这条有人性的狗留着吧,区别于长眠于此的、那些浑身狗性的人。

片名之为《狗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既然这世界处处都是罪恶,都是丑陋,还不如回到老爸身边,至少那里有权力作为庇佑。

导演拉斯·冯·提尔真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悲观得有一丝偏执,从大量的旁白就看出了,导演似乎势要把每个看似完好的灵魂一点点敲碎,不留一点余地。

人性如果注定是恶,法律也毫无办法。因为法律由人来制定,镇子上的人集体倾向了恶,看似民主的社会,其实隐藏着更大的专政和暴戾,吞噬着一切。

越悲观的人,就越向往这世界的美好。这或许就是导演的诉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