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只有一种写法么?

我曾写了篇短文:《周易》的本质是史记。有网友评论:“凡是历史文献,其内容至少应包括记事和记言,《易》的哪句话记事了?记言了?记的什么事?记的什么言?如果一部历史著作,存在各种各样的解读或者无人能够理解,那么它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何在?它的价值何在?”

看惯了《春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种史书,有些人似乎认定史书只能是那种形式。问题是:史书就只有一种写法么?

一种文体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是一个历史过程。《周易》成书年代之远,是今人所见之各种史书不可比的。作为早期的一个存在,笔者认为,《周易》怎样去记史,都是无可厚非的。

《周易》是本怎样的史书

如果归类,《周易》可以算作纪传体史记,只是不像后世小说那样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剧本一样描绘。

《周易》是以六段论结构记述周文王和周武王人生经历的,侧重的是事理,而不是事件。很明显,作者是努力通过文武两王经历的事件来阐述人生经验、行事要点。这个立意,就与那些编年体以记录史事为主的史书有了巨大区别。

所以,在当时有限的文本篇幅限制下,《周易》行文以兴比为基调,至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之类,脑补就行了,对于当时的王室子弟不是什么难事。一是《周易》卦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逻辑井然;二是文武两王的故事他们早已经口口相传,耳熟能详。

孔子之所以不懂,因为《周易》本就不是给周王室成员之外的人看的。

借事说理的《周易》

以理为主,所以《周易》的事大都隐含在了卦序顺序和六段逻辑之中。

比如上经,屯蒙写武王学生时期,需讼写武王参加工作时期,师比写武王沙场建功时期,直至后面的武王伐纣,灭商执政,病难去世,故事进程都是显而易见的,根本无须再去浪费笔墨交待。

后世不理解,只是因为没有站在《周易》作者设定的目标读者角色中。

所谓借事说理,比如屯蒙,事是武王学生时期,但作者目的是阐述教学理念,六段论针对六个不同年级的学子指出教育的方式方法。比如师比,事是武王沙场建功,但作者目的是阐述兵法理念,六段论针对战争的六个不同阶段指出应对的方式方法。

所以,笔者说《周易》是史书,只是针对三千年来象数解易乱象的一种简便说法。实际上,《周易》远非是一个史书可以定性的,在《周易本原》里,笔者勉强将之定性为政史论著作。

周易是不是文学常识(周易是本怎样的史书)(1)

周易是不是文学常识(周易是本怎样的史书)(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