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6 岁的张女士,因“头晕半天”来市第一医院就诊患者由家属搀扶进入诊室, 表情痛苦王琰教授耐心的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详细询问病情原来患者是早上向右侧翻身起床时发生了头晕, 为天旋地转,房子要倒了的感觉,不敢睁眼,停住不动数十秒就好转了, 伴有轻微恶心,可是再稍微一动仍有类似感觉,赶紧自己服用了常备的止晕药,卧床休息几小时后感觉活动后眩晕程度减轻就来院就诊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头晕不是眩晕挂什么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头晕不是眩晕挂什么科
近日,66 岁的张女士,因“头晕半天”来市第一医院就诊。患者由家属搀扶进入诊室, 表情痛苦。王琰教授耐心的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详细询问病情。原来患者是早上向右侧翻身起床时发生了头晕, 为天旋地转,房子要倒了的感觉,不敢睁眼,停住不动数十秒就好转了, 伴有轻微恶心,可是再稍微一动仍有类似感觉,赶紧自己服用了常备的止晕药,卧床休息几小时后感觉活动后眩晕程度减轻就来院就诊了。
再追问病情,患者第一次发作眩晕原来是 3年前,也是起床时向右侧翻身后出现眩晕,表现为视物旋转,持续数十秒可稍好转,但身体稍一活动就再次眩晕,不敢睁眼不敢起床, 并伴有严重恶心、呕吐,卧床休息几个小时后症状略有好转就赶紧到医院就诊,做了头CT后医生给予输液等治疗,症状有所好转,眩晕程度略减轻, 无呕吐,但仍有翻身或起卧床时短暂忽悠感,几天后医生考虑其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经手法复位治疗完全好转。其后也间断发作类似症状,多在起床或翻身后出现,但程度均较轻,持续时间短, 为瞬间忽悠感,曾于其他医院就诊,做过不少检查,有时说考虑脑供血不足,有时又说颈椎病,未明确诊断,仍有反复发作,患者对此非常困扰。
王琰教授从患者的病情描述,结合以前做过的前庭功能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判断患者可能患耳石症,便让患者坐到诊疗床上,进行了针对耳石症的专科查体,患者虽然刚刚服用了止晕药物,会对检查有所影响,但仍然出现了典型的眼震, 支持耳石症诊断。王主任随即给予患者手法复位, 并嘱咐患者近1-2 天内注意避免一些特殊的体位,继续服药止晕,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了耳石症的病因及预后,解除患者的惧怕心理,如果老年人反复发作耳石症,可以补充一些钙及维生素D,能够起到一定的减少发作的作用。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并且对以前病情发作有了合理的认识,对未来再次发作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
另一位李大爷,今年75岁, 已经被头晕困扰了4年多。大爷平时性格开朗,生活很自律,每天按时锻炼, 步行5-6公里,但是4年前开始走路时间长了觉得头晕,走路不稳脚下没跟的感觉,坐着或者躺着都不晕,逐渐加重影响到锻炼,不能走太长距离,现在已经发展为站立时也有轻微头晕感,无视物旋转、眼前发黑和明显肢体无力,既往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不吸烟,少量饮酒,只有血脂偏高,平时基本不吃药。 因为头晕,大爷已经就诊了几家医院,做过不少检查,吃过不少种药,都没有什么效果,经人介绍来到市第一医院。王琰教授详细询问了李大爷的情况,翻看了以前做过的检查,包括头MR MRA、 颈部MR、颈部血管超声、 血脂血糖等, 确实没有严重的疾患, 符合年龄所致的改变。虽然李大爷反复强调血压正常,王琰教授还是给他测卧立位血压,确实发现存在问题,立位血压较 卧 位 血 压 降 低20mmHg以上,符合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王琰教授还建议李大爷做一次以前没有做过的检查弓上CTA,明确颈部血管情况,结果发现李大爷的椎动脉开口部也存在中度狭窄情况。这次病因找到了,在体位性低血压的同时存在后循环缺血,如果站立时间久了,由于血压降低后循环缺血就会进一步加重,所以症状也逐渐加重。
王琰教授建议李大爷加用他汀类药物,并加用适当的针对性训练,穿弹力袜, 定期回院复查。李大爷经过医生的解释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病因,心事解决了一半,并且学会了训练方法。一个多月后李大爷复诊时说,站立时的头晕较前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但是走路时还是头晕不稳感;监测卧立位血压虽然仍有差距,但是已经比第一次来就诊时有所缩小。
这仅仅是眩晕门诊的日常情况,患者的主诉虽然都是头晕,但其病因可能完全不同。医生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的每一个细节,甚至需要追溯到数十年前,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再对照熟记于心的各科疾病诊断标准,通过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最后给予准确的诊断,提供相对应的治疗方法,患者的病痛才能够解除。眩晕门诊的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自己科室常见引起眩晕的疾病,还要对其他科室相关疾病有深入了解, 减少患者各家医院、各科室间奔波。
□曹晓燕 屈海洋
编辑:帆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