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本书的相识,对爱书的人来讲,那是一种缘份。

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读到《齐民要术》。

从我们少年时模糊的记忆里寻觅,一提到《齐民要术》,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部农书”,大约是讲怎样种地。它成书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将近两千年,沧海桑田,世易时移,彼时的农业与此时的农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我们有限的想象里,它属于那段尘封的历史,遥不可及。

然而当现代农业的农药、化肥、转基因、环境污染……在我们的餐桌上刮起一股化学危机的时候,重读《齐民要术》的意义,绝不只是对遥远的农耕时代的追思,更有着回归质朴、天然农业的渴望。

文如其人,透过字里行间看作者贾思勰,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学者,更有“爱民如子”的情怀,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齐民要术》不只讲耕种,还有养蚕、种花、园艺、瓜果、牲畜,以及食物的保存与深加工等等。更有估算产物价值,以助百姓家业兴旺,过上好日子。

贾思勰

中国北朝北魏农学家,生于北魏齐郡益都县(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而非青州市,出身儒学家族,官至高阳太守(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带)。贾思勰精通农业科学,在复兴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华北农业时,将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化,于北魏末年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北魏文学常识(齐民要术里的诗意人生)(1)

经典就是从不令人失望,无论隔了多么辽远的时空,都能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喜。

或许有人会问,它到底能带来何种阅读的愉悦?

它有意境之美,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桃花源记》。

在它的天地里,天地万物皆有生命,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每一阵风、一场雨、一棵树、一朵花……都有灵气。采收的果子,鲜有鲜的甜,做成果脯以后,那色香味都能穿透了纸背,氤氲到你的鼻尖上来。

更不要说丰收以后,五谷杂粮、禽畜肉奶做成的各色美食,一道道工序详实完备,让人忍不住想马上就拿了材料把它们照做出来。

作酸枣麨法: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 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干;渐以手摩挲,散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远行用和米麨,饥渴俱当也。

真是读到馋涎欲滴……

它有情景之美,它打造了一处优美的田园风情。下面是一段用酸枣树和柳枝做篱笆的叙述——

秋上酸枣熟时,收,于垅中穊种之。至明年秋,生高三尺许……至明年春,剶去横枝,即编为巴篱,随宜夹缚,务使舒缓……又至明年春,更剶其末,又复编之,高七尺便足。

……行人见者,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枳棘之篱”,“折柳樊圃”,斯其义也。

其种柳作之者,一尺一树,初即斜插,插时即编。其种榆荚者,一同酸枣。如其栽榆与柳,斜直高共人等,然后编之。

数年之后,共相蹙迫,交柯错叶,特似房笼。既图龙蛇之形,复写鸟兽之状,缘势嵚崎,其貌非一。若值巧人,随便采用,则无事不成;尤宜作机。其盘纾岪(弗上面应为草字头,打不出来)郁,奇文互起,萦布锦绣,万变不穷。

——读罢这一段,真有归隐田园,傍山依水,种一树篱笆,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渴望。

它有普世情怀:按杏一种,尚可赈贫穷,救饥馑,而况五果、蓏、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谚曰:“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

像《齐民要术》里描述的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作物经风霜雨雪,合四时之宜,让植物成为植物本来的样子,动物顺应了它的生长周期,那么,我们不只是享用餐桌上的丰饶,也是品味真正源于大自然的馈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