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说杜甫的诗,杜甫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多读他的一些诗。

安史之乱从755年(就是天宝十四载)开始,这一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北京附近)起兵,到763年(就是代宗广德元年)结束,这一年的正月,史朝义吊死在温泉栅(现在的河北滦县南)的林中,历时七年零三个月。唐代由此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安史之乱之后,李氏朝廷从此进入外不能抗外族入侵,内不能集权以对藩镇的历史时期,从此社会贫困日益加深而走向衰亡,但我们最喜爱的大诗人杜甫,恰是在这场战乱中才成为了我们喜欢的杜甫。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1)

(经典的杜甫像)

叛军打进潼关时,杜甫当然也逃跑,他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由于潼关被破的有些意外(本来有20万守军,将领无能,败得太快了),所以大家都非常仓促,人人争先恐后,杜甫由于过度劳累,甚至自己被陷在了蓬蒿里不能前进,幸好同他一起逃亡的表侄王砅(念lì,是他祖姑的玄孙)在走出去十里之后发现自己的表叔不见了,于是拔马回来找他,这才把他拉上马脱离险境,后来他曾写诗说“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这以后的逃亡路途也不容易: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

(安史之乱形势图)

走到白水东北六十里的彭衙时,在一个晚上,月照荒山,女儿不住啼哭,他又怕哭声把狼招来,只能把女儿抱在怀里捂住嘴巴,儿子呢,因为太饿,不管不顾地采摘路旁的苦李充饥。紧接着又是连日的雷雨天,满路泥泞,众人又没有雨具,能吃的东西也只有野果,靠着沿途的树枝遮着雨前行……就这样艰难的前行,直到走到离鄜(念fū)州(就是现在的富县)不远的同家洼时,他才找到了朋友孙宰家,黄昏时,他敲开了朋友的家门,朋友立即煮水给他们洗脚,甚至还剪了点白纸贴在门外给这一行人招魂,杜甫把这些情景都用诗记录了下来,诗的名字叫《彭衙行》,有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读。

杜甫一家在同家洼休息了几天,缓了缓神,然后把家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这时,由于连日的霪雨,又暴发了山洪,淹没了大片土地,远方是兵灾,眼前是洪水,举目是百姓的流离失所,满耳是难民的悲戚哭声,杜甫几乎无处可去……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3)

(马嵬之变)

这时候皇帝干啥去了呢?六月十二日,长安尚未破城之时,皇帝已经隐瞒了自己的百姓带着宰相和贵妃从延秋门(长安西门)出来逃往蜀地,中间经过马嵬坡事变,到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我们平常总说“文武百官”什么的,当时肃宗即位时,只有不到三十人的官员朝贺,实在有点不像样子,但尽管如此,当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时,他还是很快把国家复兴的希望寄托到了肃宗身上,到了八月,洪水刚落去,杜甫就一个人投奔灵武找新皇帝去了。

可是,杜甫没有去成,因为沿途都是叛军,他很快被叛军捉住,送到了沦陷了的长安。幸运的时,这时杜甫虽然只有45岁,但基本上是满头白发,他也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未老先衰的诗人,可能他连自己是个小小的官员的事儿,他也没敢说,因此,在叛军眼里,他只是一个无关轻重的小老头,他在长安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当然,也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被集体赶到洛阳,逼迫投降去安禄山的大燕任职(像王维、郑虔等人都被虏到了洛阳接受了官职),所以后来我们说史书中记载杜甫:“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指的就是他这样的经历。这位大诗人,历史真的清清白白,为人真的堂堂正正,人格魅力征服了后来人,所以人们怀念他,读他的诗,不断感动。

杜甫从俘虏群里逃了出来,但出不了长安,于是他得以亲眼目睹了长安的惨状:血流满街,甚至婴儿也不放过,旧日的豪门府邸,或被付之一炬,或驻扎了叛军,受了人民供养40多年的玄宗跑了,昔日杜甫投靠过的达官贵人,或随皇帝跑掉了,或被叛军掳走了,或者直接投降了,总之,留下来忍受苦难的,只有老百姓,还有记录这段历史的诗人杜甫。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4)

(安禄山像)

杜甫无法出城,他只能呆在危城长安,忍受着,终日密切关注着官军与叛军交战的动态。其实,叛军刚入长安时,虽声势浩大,但已不是最强战力之时,因为安禄山已经无心征战,他要享乐做皇帝了。此后不久,在人民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伍的打击之下,叛军地盘越来越小。到八月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朔方军回到灵武时,肃宗获得了一批最初的基本军队。杜甫的一位朋友房琯原本是跟着玄宗逃往了蜀地去了,不久之后房琯被玄宗派到甘肃去给肃宗送宝册(即位的凭证),肃宗很快让房琯率军收复两京(房琯并不会打仗,他实际上是一个只会高谈阔论的读书人),于是数万官军被一个不会带兵的书生指挥着在三天内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杜甫失望与痛苦交逼,写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的沉痛诗句。

被困在长安城的杜甫除了关心国事,他当然也关心自己的亲人:远在安徽的韦氏妹,滞留山东的弟弟,当然,最挂念的还是自己鄜州的妻子与家人,他长期得不到家书(所以他说“家书抵万金”),而叛军此时正在四处抢劫杀人,甚至杀到鸡犬不留,于是他格外担心,写下了望月怀远的名篇《月夜》,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人在长安,起句却不从自己这里写起,这已经是站在妻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他在长安城里望着月亮,心中想的是妻子在鄜州望着月亮。独自看月亮的是杜甫,因为妻子有儿女们陪伴,而杜甫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似乎有问题,明明不是独看嘛!今天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遥看吧,杜甫说。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5)

(诗意图)

然后,诗人在第二联回答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孩子们都还小,他们不懂事,还不知道“忆长安”,所以,对着清清月亮的妻子,该满满的孤独吧,这里的儿女不解忆,恰是妻子“忆”的对比,更衬托出妻子的“忆”是深切的。远在他乡的我怜惜幼小的儿女们,他们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雾当然不会香,但团绕在自己妻子身边的雾因为有了妻子的味道所以是“香”的。云鬟,指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清辉指月亮的光辉,玉臂指妻子的手臂。为什么云鬟会湿呢,为什么玉臂会“寒”呢?因为在雾汽中站得时间太久了,这当然都是一个人看月怀人情深心切的缘故。雾“香”得有理,云鬟“湿”得情重,玉臂“寒”得让人心生痛惜。被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头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虚愰,指透明的帷幔,愰,一般指帷幔。这里又用“双”照,月亮既照着家中的你,也照着长安的我,所以是“双照”。什么时候能并肩坐在薄薄的帷幔之下,让月光照着你我,把泪痕擦干。这是无奈的盼望,也是深切而深沉的盼望。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6)

(诗意图)

我们说,杜甫写的诗,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写出了“炼”字的感觉,诗中的一些字眼,多来源于生活,甚至这些字有些“丑”,比如他在长安生病,他说:“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丑不丑,但实情如此,他就这样写了,准确而生动;比如他后来去凤翔见肃宗时,他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丑不丑,但实情如此,他只是准确的描述罢了,准确而生动。甚至我们觉得杜甫的诗可能都是这般“老丑精雄”的,没有小情怀的,但其实,杜甫也会用好听的字眼,也偶尔有清丽的词汇,也偶尔有一个人的世界。比如这首诗里的“香鬟”“玉臂”“清辉”“虚幌”,用在这样的情景之中,完全服务于内容,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因此纯纯而又自然,也是准确而生动的。老杜的一生实在是灾难深重的,他的诗里多是国家与百姓,所以,我们读他的诗觉得沉重,其实他也有稍稍清丽的诗,写自家一家之事,写自己的小心事,小情感,当然,这些诗也同样有感发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雨夜书怀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7)

(诗意图)

当然,这首诗的高明还有前面的“独看”与后面“双照”的对应,独看真的“独”吗,不独,因为妻子在鄜州看月而忆长安,杜甫在长安看月而忆鄜州,这份“独”看,其实是饱含着两人的真情;后面的“双照”当然又包含回忆与盼望,回忆起以前一起看月的情景,盼望将来还可以共同看月,互拭清泪,全诗都是满满的真情,当然也是有超凡的诗才,才能写得这么真切。

把杜甫的诗一句句拆开来读时,就真的佩服他是如何在生活中拉出来的这些真真切切的字眼,表达起感情来准确而凝练,老杜的诗像高明的小说家,他以短小的诗讲述的事,让我们来写,怕至少要用一篇散文来写,也写不了这么好,这么真切、这么清楚,他只表现,不说明,语言因此感人,凝练,他掏了心窝在写诗,真情弥漫其中,他又有足够的才情,将这份真情表达的完满而充分。

老杜实在是诗情与诗才共臻化境的诗歌大师。

(【唐诗闲读】之130,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