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

在实际的创作中,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电影中雨场景的出现。可以是编剧的意愿,可以是导演的意愿,也可能是主演认为在雨中他可以有更好的表演,也是可能为了赶时间在计划之外的雨天直接进行拍摄。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2)

提到《理智与情感》是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李安导演对小说某些情节予以改动,例如,当威洛英雄救美的时候,小说中的描述较为简单,只是威洛拿着枪,带着猎犬将玛丽送下山,抱进了房间。

在电影中导演故意将这一情节改编为滂沱大雨中,威洛骑白色骏马飞奔而至,温柔地、绅士地为玛丽检查伤势,并将其抱起来送回家,这一改编相较于小说更加浪漫,带给观众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3)

由《理智与情感》的剧组采访可知,这部电影里的雨场景都为人工降雨,而且在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每个雨场景的对于整体的叙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种完全主观的雨场景运用。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同样由小说改编,在场景设置上,行定勋增加了“台风”这一自然现象,不仅渲染了电影的气氛而且使情节更加符合逻辑。影片的开头,窗外下着大雨,这是台风的前兆,随着镜头的焦点移动,朔太郎和亚纪的背影出现,他们在谈论还能不能去乌鲁鲁。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4)

后来可以很快发现这是成年后朔太郎回忆中的场景,现实中的台风也快要来了,这就将两个时空自然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过去的时空,台风使得两个人最终去“世界中心”的愿望落空,而现实时空,台风也导致了律子的航班延误,这就使情节更加合理,戏剧冲突更加强烈。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朔太郎寻找回忆的过程中,“台风”也作为一种情感的推动反复出现,当情感到达顶点时,台风也达到峰值,这种悲剧气氛的营造使得故事更具感染力。19而从视觉上用于表现“台风”的,就是雨场景。由此,影片中的雨场景也是导演纯粹主观的艺术创作。

人物塑造

在《理智与情感》的第一个雨场景中,玛格丽特看到乌云密布想回家,而玛丽安想在雨中追逐正在被乌云吞噬的蓝色的天空。两人对于雨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玛丽安敢于冒险和追求心之所向的人物性格在此处得到了展现。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5)

同样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第一个雨场景,亚纪在读稿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亚纪抬头望天,没有丝毫慌张,与身后慌忙避雨的学生们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她与同学在伞下目送校长遗体时,边上的女同学一直擦拭着眼泪,亚纪虽然一脸惆怅但没有落泪。

综合这两点可以看出亚纪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性格坚强的人。在之后的故事中她患上白血病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乐观积极的与病魔抗争,有了之前的铺垫这便合情合理。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6)

塑造人物通常从肖像、神态、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进行刻画,使得故事里的角色有血有肉。人物在雨中的神态、行为能反映出一些人物的特质及性格爱好,对于人物塑造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这两部电影之外,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两生花》开头维罗妮卡在合唱的特写镜头,在欣赏她的歌声时突然有一滴雨落在她的脸庞上,她擦去雨水微笑着继续歌唱,然而站在她后面的人一个一个离开去避雨,雨越来越大站在她身后的最后一个人也忍不住去避雨了,但是维罗妮卡坚持歌唱着,直到唱完最后一个长音,她嫣然一笑,擦去脸上的雨水。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7)

这个镜头没有任何台词,仅靠雨水以及维罗妮卡的反应还有与周围人的对比塑造出维罗妮卡对音乐的爱不释手,对歌唱的锲而不舍以及她积极乐观的人格。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利用雨声与动人的钢琴声交织在一起以及随处可见的流动光影构筑出美妙的氛围,这是基于雨本身的视觉与听觉上的特点进行的再创作。在《理智与情感》中的第二处雨场景同样也用霏霏的细雨营造出忧伤的氛围。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8)

除此之外不同的雨还可以营造多种不同的氛围,如暴雨配合闪电、狂风等天气元素,还能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同样的手法在其他电影中也比较常见。例如《肖生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选择在一个打雷的夜晚越狱,因为他敲破下水管道需要雷声的掩护。

等他爬出下水管道时,大雨已经倾盆而下。他脱去身上的衣服,抬起头让雨打在他的脸上,他笑着张开双臂,大口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9)

这场雨渲染了一种畅快的氛围,之前在狱中的压抑都得到了彻底释放。

情感外化

在《理智与情感》第三个雨场景中,玛丽安望着威洛比的房子,此时开始下大雨,她在雨中一边哭一边念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玛丽安的脸上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或者说雨水就是她的泪水,漫山遍野下着的大雨外化了玛丽安此刻内心的情绪。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0)

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没有这样的运用,人物的情绪从平静到爆发,环境始终是相同的雨景。在《理》片第二处雨场景中也有人物情感外化的运用,用霏霏的细雨外化玛丽安忧郁的心情。

人物情感外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的手法,使用雨场景象征了人物抽象的情绪。当涵义并非产生在两幅画面的冲击之中,而是蕴藏在画面内部时,这就是象征;这是指某些镜头或场景,它们始终属于剧情本身,但是,除了它们的直接涵义外,还拥有一种更深广的意义。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1)

雨不仅能象征人物的情绪,还能象征其他事物。如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3小时12分55秒处是一个篝火的特写,此时始下起了雨,雨将火熄灭。此处的雨象征着最后的战争,这场雨一直下到战斗结束。

此处的火可以理解为是胜四郎与志乃的爱情之火,也可以看作志乃父亲心中的怒火,但这场大战之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下去,由此雨将火熄灭象征着开战在即,他们都暂且放下了心中感情。

情节渲染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故事高潮处全程使用了雨场景,此时电影情节中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人物的情绪也到达了顶点。此时的雨场景有一种渲染的作用,加强戏剧艺术效果,增强氛围,使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2)

类似的运用还有《七武士》中最后的雨中大战,《四月物语》中最后女主角的雨中表白吐露心声,在故事的高潮或结尾处使用雨场景来达到渲染的作用。而在《理智与情感》的雨场景并没有用来渲染故事情节,下雨的时候也并不是故事的高潮。

李安一向非常看重电影的叙事,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以讲好一个故事为核心。有研究称“李安的叙事策略是比较高超的,其精髓就是不漏痕迹的指向。”因此,其叙事风格被形容为“隐蔽性”,即他的镜头、画面、音乐甚至是人物都是仅仅围绕故事本身,具有推动剧情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艺术感或个人风格的体现。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3)

显然,电影中的雨场景也不例外,《理智与情感》中的每个雨场景对于前后剧情的衔接,剧情的推进都起到了非常必要的作用。

其实在众多影片中,雨场景对于影片的叙事有类似诗文写作结构章法里的起承转合的作用,接下来逐一阐述。起即起头、开端。开头就出现雨影像,常见于悬疑片中,故事被疑云笼罩,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定下阴暗的基调。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4)

如《罗生门》的第一个镜头是大雨中的城门牌匾,接下来切换的画面是不同视角不同景别的雨中破旧城门,同时出字幕介绍剧组工作人员。

等故事真正开始,雨也持续了一段时间了,随着镜头切近画面中出现两个人物,他们正陷入沉思,其中一人说的第一句台词“我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片中人物的疑惑与雨影像带来的诡秘基调交织在一起为全片设置了一个不小的悬念。承即承接,承上启下。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5)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用雨来衔接剧情从而达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是十分常见的手法。例如李安导演的作品《理智与情感》中41分40秒那场雨,我认为这场雨是埃莉诺心情的真实写照。

爱德华说好的亲自来送地图集,但是最后到家里的只是一个包裹,心情难免有些失落。这段剧情之后的这场雨正好让我们平静下来回味了一番埃莉诺的心情。接下来的剧情是热情奔放的玛丽安娜在雨中想追逐未被乌云笼罩的蓝色天空,然后跌倒,之后被威洛比救起。综合来看,这场雨具有承上启下的叙事作用。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6)

一方面暗示了上文埃莉诺的心情不愉悦,一方面在雨中受伤的玛丽安娜使得威洛比这一角色得以出场,从而开启下文玛丽安娜与威洛比的热恋。转即转变、转折。当故事情节发生戏剧性转变时,若处于雨影像之中则更能凸显其张力。

比如《凡蒂尼的早餐》最后保罗与霍莉一同坐在出租车里,霍莉要去巴西嫁富豪,保罗对其表白,但霍莉还是执迷不悟要去机场并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保罗斥责了她的爱情观并把准备好求婚的戒指丢给她然后下车,霍莉最终被戒指打动了,一方面她认识到自己爱情观的问题,一方面她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爱着保罗,她戴上戒指后下车去追保罗。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7)

此时外面的大雨便强化了此处转变的戏剧性,霍莉淋着大雨追上了保罗,找到了丢弃的猫,头发和脸上都满是雨水,两人在大雨里深情相望。

霍莉在雨中的表现体现了她人物性格的转变,也暗示了她对这份感情的坚定不移,毕竟这么大的雨按之前她的性格还是先躲躲吧。最后影片在两人雨中拥吻的镜头中结束。合即结尾、完结。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8)

如果故事全片都没有下雨,那么在结尾下雨有助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如岩井俊二导演如散文般的作品《四月物语》。

在雨影像出现之前影片陈述的内容是女主角榆野卯月告别家人独自从北海道到东京的武藏野大学读书。她需要独自面对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新的环境,她到了学校也非常羞涩,同学们纷纷讨论为何会来武藏野读书。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19)

后来影片交代了她来到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她一直暗恋一个名叫山崎的高中学长。并且她发现原来他在一间书店里做兼职售货员,榆野卯月开始频繁的光顾这间书店,但两人始终没有买卖书籍之外的交谈。

直到有一天在付钱时山崎突然问卯月是不是比自己小一届的学妹,然后得知卯月在这里和自己上同一所大学,寒暄一番后两人告别。此时两人的关系其实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山崎之前视卯月为普通顾客,此刻认出了她是自己学妹,并且直接发问确认。

时光中的爱情深度解析(理智与情感与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较)(20)

两人今后的关系走向已经埋下了伏笔,然而此时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这场雨首先使得男主女角对话增加,当时的卯月内心已经十分满足,她不想再麻烦学长去取伞于是匆匆告别,无奈雨实在太大,她有借了路人的伞回去找学长借伞……

雨中一波三折的情节使得卯月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真实,同时在雨中结束的这场电影又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关于两人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