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帖才能提高效率?是书法爱好者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一般提倡实临,要求等大、精临。这也是大多数学习者普遍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要肯下苦功,一定能有所成,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呢?王铎在临帖时就采用了差别临写,将大字临成小字,将小字临成大字,通过字体大小的对比,了解笔法的应用和结字的安排。这种方法非常直观,特别是小字中的一些隐蔽的笔法特征,等大临写时不容易察觉,所以影响临写效果。当临成大字后立刻就能凸显出来,从而提高临写的精准度,另外差别临写也能加强对字体结构掌握,能够提高临写效率。

虽然王铎善用此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王铎发明的,早在唐朝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方法的应用,唐颜真卿大楷书《东方朔画赞》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东方朔画赞》是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所作的一篇赞文。晋王羲之曾用小楷书写此文,但真迹已佚,有摹临碑刻拓本留存。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赞》书于永和十二年(356)。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折,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表现出优雅俏静、遒丽天成的丰姿。《艺舟双揖》中认为南唐所刻之《画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包氏认为《东方朔画赞》与《黄庭经》都在“力”、“势”、“气”、“逸”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

唐颜真卿的大楷《东方朔画赞》书于唐天宝十三年,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字体平整峻峭,点画雄健,结构丰伟,是颜体极为难得的代表体。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

从苏东坡的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颜真卿大楷实际是对王羲之小楷的一种差别临写,颜真卿应该是看到过王羲之的真迹或临摹本,通过两件作品的对比,我们也能看出其中确有传承印记。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

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由张旭得笔法,遍学初唐诸家,直追二王,汲取各家所长,大胆变革,终出己意,创立颜体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而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有此成就,除了天赋和努力外,高效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

观大、小两部《东方朔画赞》,发现既有相似,又大不相同,这就是颜真卿在学习中的高明之处,只取所需,其余皆抛弃。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

从两部作品中,我们看到颜真卿保留了笔法、结体,而规格、笔态、章法均被抛弃,这样就使作品既不失法度,又能突出个人特点。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

等大精临固然是提高书写水平的重要方法,但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差别临写能够很快发现细节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精临。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1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2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3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4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5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6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7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1)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2)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3)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4)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5)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6)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7)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8)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89)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90)

碑帖与字帖如何对照(揭示了临帖的高效方法)(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