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快乐老猪

都峤山在容县南面十公里处,向绣江对岸望去,云岚雾霭之中的都峤山诸峰隐约可见。

都峤山方圆有37平方公里,此次只游览庆寿岩风景区。走到山跟前,从陡峭的赤壁丹崖可辨别出那是一处丹霞地貌景观。广西境内原以喀斯特地貌著称,最出名的是桂林漓江山水。丹霞地貌在湘桂交界的崀山见过,这是第二次在广西看到。介绍说都峤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可进山之后满眼都是佛教场面,位于景区中心的庆寿岩禅寺正在大兴土木,一片兴旺之象。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刻在坐佛山上一个巨大的金色“佛”字。那个“佛”字有108米高,88米宽,是赵朴初的绝笔手迹,堪称世界第一大“佛”。源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成为中国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宗教,令本土的道教相形见绌,道教第二十洞天里,到处是南无阿弥陀佛。

从庆寿岩禅寺往上走,见到一处最具丹霞地貌特征的山体凹陷,山在这里突然张开了巨口,齐聚于这张几十米长大口中谈经论道的是超脱于尘世的500罗汉。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都是尊者,发誓普度众生,而我等众生却没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拜佛者众,知佛者寡,皈依佛门,如登九重。

告别500罗汉,登上千年榕树旁的石阶,继续向上。南国的午后秋日,热辣滚烫,烧红了皮肤,逼出了臭汗。到了仙人桥,左右不见桥影,原来就是自己脚下踩着的那段几米长的石梁,透过石梁下不大的空隙,依稀能见到一个水潭潜伏在仙人桥下。水源何处,流向何方?仙人走开了,没有答案。

继续挥汗前行,又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向内凹进去的山间长廊,还有一段段残破的墙垣立在那儿。那一面面黄色土墙是古人留下的建筑遗迹,他们利用天然内凹的山岩作屋顶,用黄土隔出了一间间屋子,用作读书、讲学和生活起居,讲授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景点指示牌写着这个遗址的名字:七十二房井。房井是容县话,就是房子。这座山上曾经有七十二间用来宣扬儒教的房子。我觉得那简直就是一所建在山上的孔子学院。在山里讲学,好像是宋儒热衷之事,这些黄土墙或许就是宋代之物,明代的徐霞客当年在此地游历时有可能曾在里面歇息。

再前行,人迹渐少,野趣愈浓,一路上一直相伴相随的,是对面山体上那个硕大的“佛”字。总算看到了仙人峡的标牌,此行的终点莲花岩应该近在咫尺了。眼前左边是一个山洞,右边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径,毫不犹豫沿着小径一阵急走,怎么还不见莲花岩呢?好不容易走出小径,又踩上了铺着石阶的主道,定睛一看,傻眼了,眼前的景观刚刚见过,就在七十二房井附近,我们竟然从小路绕了回来。这个仙人峡,让我们白白在太阳底下做了一回日晒神仙。莲花岩在哪儿呢?询问几个下山的游人,都说仙人峡前面就是莲花岩。奇怪,难道仙人单单作弄我们?看看高挂的烈日和上山的台阶,有点气馁了。就在准备下山之际,一对带着一双儿女的小夫妻鼓动我们随着他们再上一次山。本来就有点不死心,经他们一鼓动,就又一次踏上了石阶。好在并不很远,不一会儿又看到了仙人峡。这回看仔细了,原来通往莲花岩的路是在左边的山洞里。

猫着腰穿过只能一人勉强通过的山洞,豁然开朗,一面醒目白墙展现在眼前。莲花岩终于到了。

与七十二房井一样,莲花岩也是利用丹霞地貌特有的山体内凹形成的开放型山洞而建,只需一面外墙和几面内隔墙,房顶和内壁都是天然的山岩。如果说山下的庆寿岩禅寺是属于官方的话,莲花岩大概是属于民间的。无论是外表还是内部陈设,都极其俭朴,沿墙放着一排小板凳。一位清瘦的中年男人见我们背着背囊,就劝诫道:既然来烧香,就要放下外物,这样才显诚心。他让我们把背囊放在小板凳上。原来这些小板凳除了供人歇息之外,还有“放下”的功能。我们太需要“放下”了。他引导我们先到门外敬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谒地极圣母、张天师、孔圣人、韦驮、关公等佛道儒的菩萨、神仙和圣人。拜佛、求仙、求功名都在这山洞之中,不再分寺庙、道观和圣殿,莲花岩统统包容之。三教合一在这里融合得非常自然和谐,弥漫着世俗的亲切气氛。

他说莲花岩以前有两位女主持,人称大姑和二姑,阳寿都过了百岁。游客来访,都想探究长寿的秘密。我们来晚了,两位百岁道姑都已仙去。长寿秘密她们留下了,就在这山野清风之中。

拜谒之后,我们要下山了,重新又背上了背囊。我们还是不能放下。

都峤山虎头关看云海(佛光照耀都峤山)(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