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爱过才后悔(伊芙琳的19岁放弃与你私奔)(1)

《都柏林人》(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 孙梁 宗博 等/译

《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短的一篇。对照该集子里的其他篇目,它直接以女主角名字“伊芙琳”命名,便知故事是围绕她来展开。

《伊芙琳》在《都柏林人》中只有三张纸页的篇幅。没有多么跌宕曲折,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故事:

伊芙琳为了摆脱困苦的家庭生活意欲同水手弗兰克乘船私奔,可在赴约那一刻,面对弗兰克盛情的伊芙琳却突然反悔作罢。故事就结束在伊芙琳站在码头不愿向前迈步的镜头中。

伊芙琳爱过才后悔(伊芙琳的19岁放弃与你私奔)(2)

《伊芙琳》在《都柏林人》中只有三张纸页的篇幅。

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伊芙琳日常生活可以说是“毫无生气”。丧母的伊芙琳需要面对情绪阴晴不定的父亲,她在缅怀母亲的时,同地的玩伴死的死,离开的离开。人事的变迁影响着伊芙琳,激起了她心中寻求改变的欲望。直到水手弗兰克的出现,让19岁的伊芙琳突然感受到了一丝爱情的花火,但在文中,伊芙琳的视角下,她并不把与弗兰克的相处当成“爱情”,而更像是一根她摆脱目前生活现状的救命稻草,在伊芙琳心理活动的自问中,她回答弗兰克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时,“爱情”两字的前面是不确定的“也许”一词,从而也说明了19岁女孩伊芙琳对爱情持有的态度其实并不坚决,甚至不抱希望。

本科文学专业相关的朋友都会按照课程所教,常规地分析《伊芙琳》的创作背景与主旨影射或作者生平等等。但我却认为《伊芙琳》同样适合我们普通的看客,因为它足够简单,不需要刻意去了解它所处的时代,不需要去了解那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有时候这些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反而成为阅读体验的累赘,使得看这个故事的眼光不再单纯。

在这篇字数很少的故事中,詹姆斯乔伊斯对伊芙琳生活各方面的叙述都有所侧重。除了开篇对她生活环境的描述,着墨更多的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幻想——她幻想离开此地去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的生活,幻想同弗兰克结婚后的生活。“少女的幻想”本故事里占了一个较大的比重,而伊芙琳所受的“父亲暴力的威胁”,以及伊芙琳与弗兰克所谓的恋爱过程,作者都只是简单几笔带过,可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詹姆斯所用的表现手法:着力塑造人物心理的斗争。

除了带领读者去感受少女的情怀,作者还渲染了很多感官上的知觉,让阅读氛围立体化:出现两次的“沾满灰尘的印花窗帘”的味道——嗅觉。手风琴的乐曲、剧院里的戏剧、伊芙琳幻想海上生活时内心响起的浪打浪的声音——听觉……从小到大,我们所听所看的故事,无论是来自书本或者其他影视作品,爱情被家人反对的“梗”已经非常泛滥,“违逆父母之言,一心追爱”的故事也比比皆是,拥挤流俗。可詹姆斯乔伊斯却能借用一个看似流俗的壳子,向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书写一份“少女心经”。看完《伊芙琳》,我也不由觉得以“意识流”著称的詹姆斯乔伊斯居然也有如此的“少女情怀”,让《伊芙琳》在他所有小说中,显得那么另类宝贵。

伊芙琳爱过才后悔(伊芙琳的19岁放弃与你私奔)(3)

詹姆斯乔伊斯多以“意识流”代表作家被国内读者认识,其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鲜少有人完整攻读。

拒绝追求自由的少女,在一些人眼里可能缺乏魄力,可能会被归为怯弱保守。《伊芙琳》看似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现实主义”的小说通常是以批判社会矛盾为主要任务,可浸淫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詹姆斯,反而把读者的眼光牵引到关注女孩内心的层面上,而不是关注那些从制高点发出的批判。伊芙琳到底有没有爱着弗兰克?伊芙琳到底有没有挣脱原生家庭的桎梏?伊芙琳为何不跟弗兰克远走高飞?是什么拖住了她让她无法奋勇向前?自由就摆在眼前,你敢去追寻吗?

打开《伊芙琳》,走进19岁女孩伊芙琳的心,看看她心中哪些地方柔软,哪些地方已经生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