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湖民间艺术舞蹈(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1)

羊湖民间艺术舞蹈(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2)

回族舞

回族民间舞蹈主要指的是回族宴席舞,是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我省的流传和分布地域很广。主要流传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因回族群众把办婚事叫做“有宴席”,因此在婚礼上表演的歌舞称为“宴席舞”。宴席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因流行的地域不同,风格也各异。

回族宴席舞常与回族群众的劳动、生活、习俗等相关联,宴席舞的唱词主要以规劝、教育、赞颂为主题,它的舞蹈动作根据歌词大意变换、发展,属于即兴创作类。它的特点是见什么、唱什么、跳什么,比喻恰当、生动、形象、舞姿优美、灵活。宴席舞在我省回族地区流传比较有特点的节目有:《白鹦哥》《绿鹦哥》《上山打柴》《莲花落》《虎狼马》《小红拳》《老爷抽刀》《凤凰展翅》《打莲花》《长高鸟》《鸳鸯楼》等。

《白鹦哥舞》“白鹦哥舞”又称“菜曲儿”,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海东市的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部分回族聚居区。该舞历史悠久,多在喜庆、嫁娶、欢聚和劳作闲余时表演。舞者头戴白圆帽,身着白衣蓝裤和黑坎肩,扮成鹦哥边歌边舞,模拟其各种动作神态。表演者均为男性,人数二人以上,偶数组合表演。舞步变化多,有碎步、十字步、赞步大跳、单腿翻身、正步蹲、踏步蹲、单腿跨转等,动作幅度大,有一定的难度。歌词内容多为人们对白鹦哥的敬慕之情,也可即兴编词而舞。伴奏乐器以胡琴、竹笛等,舞蹈高潮时观众们手持碟筷击碟边,以助舞兴。

《绿鹦哥舞》“绿鹦哥”又称“莲花落”、“噗噜噜飞”,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绿鹦哥舞蹈通常在回族婚嫁、喜庆、节日活动中助兴表演,舞蹈动作与白鹦哥舞蹈基本相似,模拟绿鹦哥展翅自由飞翔的动态。莲花落和噗噜噜飞是绿鹦哥舞蹈时常用的曲调,旋律优美舒畅,节奏明快,感情色彩丰富,歌词朗朗上口,易唱好记。

《跳花儿舞》跳花儿也叫“花儿步”,名称与西北地区流行的山歌“花儿”有关。跳花儿舞蹈动作与社火中的“八大光棍”相似。演唱、音乐节奏明快,热情欢乐,舞步落落大方,潇洒自如。手部似唱花儿时的托耳动作,还有背于腰后、叉于腰间、左右侧摆动、轮臂等动作,腿部屈伸起伏自然连动,头部轻晃碎摇,表现了舞者的自信。

《踏脚舞》踏脚舞是流行于青海回族地区的一种集体育、技巧、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夜晚是在月光下进行,场地多在打麦场,院落中。舞者多为男子,也可男女老幼参加,两两相对,踏脚起舞。踏脚舞蹈时,手、眼、身、法、步紧密协调配合律动。踏脚舞步有平踏、扫脚、顶脚、后转、高转、连环转、跛脚等十余种。动律激烈,弹跳幅度大,队形灵活多变。

《上山打柴舞》“上山打柴舞”是流传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地区回族群众表演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据有关史料记载,德恒隆地区的回族原属藏族。因此,上山打柴舞的动作、音乐及风格特点都具有藏族舞蹈艺术的元素,表演起来潇洒、豪放、自如,独具特色。

《虎狼马舞》“虎狼马舞”是流传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回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虎狼马原是回族民间舞蹈时所唱的歌曲,后来逐渐成为这个舞蹈的名称了。歌词多以表达相思倾诉、痛苦悲伤的心情为主,旋律悲怆低沉,情绪伤感。舞蹈动作轻缓细腻,没有热烈激昂明快的舞蹈动作,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宣泄形式。

《宴席舞》又称“宴席曲”。多为对舞形式,边歌边舞,队形方正,手臂动作多变,形似蝴蝶飞舞、凤凰展翅,腿部柔韧、屈伸自如,头部碎摇与眼神巧妙配合,美而不俗。舞动中敏捷背手,摇摆双肩,双手托盘,转身回头以及灵巧的眼神表现了舞者的自信和参加宴席的喜悦心情。宴席舞动作语汇丰富,犹似中国武术语汇一样,如“雁落平沙”“蝴蝶飞舞”“凤凰点头”“黑鹰拉膀”“犀牛望月”等极富诗意,舞者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技术技巧。宴席舞的音乐吸取了很多青海汉族民间曲调的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文/陶万民 整理

刊发于《青海日报》

责编/何娴珺

监制/钟自珍 总监制/薛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羊湖民间艺术舞蹈(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3)

羊湖民间艺术舞蹈(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