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我目前在头条号上发的文章已经超过了一百篇,可以点击这个汇总贴《汇总贴:99篇文章的直达链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更为便捷。
沐恩堂位于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原名“慕尔堂”,前身之一为“三一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在法租界郑家木桥建造(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附近)。
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教士李德另在今云南中路汉口路建造“监理会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名“慕尔堂”,以纪念美国堪萨斯州捐款人慕尔去世的女儿。1929年,筹款重建新堂,并请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为美国流行的学院式哥特风格建筑。
教堂有宽大的门厅,中部是教堂的主体部分,总共能容纳1000人(纪录片里说可容纳三千多人,可是看室内面积,又觉得三千人有点困难,以前人挤人可以站着,现在放置了座椅后,应该坐不了三千人),其中正厅560人,楼座380人,唱诗班处60人;大堂的长方形柱子和楼座的栏杆以及讲经台都用斩假石饰面,室内露出水泥幔尖拱顶。
1936年,一位美国教徒前来参观时,曾捐资在教堂的钟楼顶部安装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从而使该教堂成为当时上海乃至远东地区的著名教堂。
邬达克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错落有致,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更突出了现代感。
西南角有塔楼一座,高45米,毗邻有4层辅楼和附属学校。
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
当然少不了彩绘玻璃啊!
教堂内的辅楼
此处辅楼临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慕尔堂被日军占领,作养马场之用,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座椅大多被破坏。
1958年开始,黄浦区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定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学使用。1979年起恢复宗教活动,教堂归回基督教管理使用。
2009年三月初,上海基督教沐恩堂计划启动修复工程,该工程计划于2009年9月2日沐恩堂复堂30周年之际完成并对外开放。据沐恩堂主任牧师姜茜莉透露,已有80年历史的上海沐恩堂已经开始按“修旧如旧”的标准全面修缮,将首次配置现代化消防装备和安全监控设施,在牧师讲道的圣台安装多媒体系统,并在建筑上安装照明泛光设施。钟楼顶部霓虹灯十字架也将按旧貌复原,并恢复旋转。
多年来上海沐恩堂的外面和内部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据悉,这次修缮将对外墙红砖进行彻底检查、整修,对损坏严重的砖块进行更换。供牧师讲道、唱诗班献唱的圣台将进行扩展,并安装多媒体和同声翻译系统,以满足国内外信徒的需求。由英国人生产的消防装备已经使用多年,功能早就退化,修复后将首次全部更换成现代化的消防装备。即将安装的安全监控设施将确保沐恩堂的安全。考虑到人民广场的整体风格和世博会的需要,沐恩堂还将首次安装照明泛光设施,为人民广场增加一座“亮堂”建筑。
邬达克为了慕尔堂,失去了哥伦比亚路的住宅,却使他虔诚的心,留在了这个教堂内。
失去了哥伦比亚路的住宅后,邬达克只能再觅他处,买下了现在位于番禺路129号的土地,建了这个他住了8年的住宅,2013年,作为邬达克纪念馆对外开放了。
邬达克和他的妻子
除去给了孙科的那栋住宅,邬达克在上海共有过四个家:1918年初到上海时他安家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号,这里是一套简单的一居室。1922年新婚后的邬达克和妻子同住在在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号,这个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风格的别墅,成为其在上海的第二个家,现在已不复存在。1930年,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俗称“邬达克旧居”)择地建造自己的新居,这个带有英国乡村风格的住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的最大的一个家。1938年,邬达克入住达华公寓,直到其离开上海。
这个自宅,他用了英国乡村风格,有别于他之前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哥特、拜占庭等风格。
这是一幢英国都铎乡村风格的三层花园别墅建筑。
现在要理解邬达克于1930年-1938年间居住的宅居,还得回到他当年的设计手稿中。所幸1996年邬达克子女将父亲职业生涯的建筑图纸都捐赠给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供后人研究,其中关于番禺路旧居,他共留下5张总平面图和13张其他区域平面图。这些图纸也成为后来修缮的重要凭证。
邬达克手绘西立面草图
邬达克旧居是由他的朋友、著名建筑营造商陶桂林所办的馥记营造厂所承建的。1930年7月至11月,随着旧居建设工程的展开,邬达克陆续设计了室内的窗台、楼梯、厕所里面和天花吊顶的细部,甚至设计了部分家具,他还凭借与教会的关系,让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的小木匠们帮忙打造家具。
邬达克当年手绘的家具图
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
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从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到红褐色砖墙,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
当年的住宅南面还有大片花园,周边是一片广阔的空地,花园处现在已经改造成为一个学校的操场,附近也早已成了热闹的马路。
先来看看邬达克纪念馆如今的样貌后,再回溯其历史。
邬达克书房的柜子(存放图纸)
此邬达克肖像画,系邬达克孙媳妇加拿大水彩画家安妮邬达克专为邬达克纪念馆创作,并于2013年元月8日纪念馆开幕时相赠送。
这是经过修缮以后的邬达克故居。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番禺路的邬达克旧居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
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认定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旧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但据修缮投资人之一刘素华回忆,2008年她来到邬达克旧居时,这里因长年风吹雨淋且缺乏管理保护,缺损严重,十分破败。
邬达克旧居东立面修复前
同年,长宁区教育局委托同济大学房屋质量监测站对邬达克旧居修缮及装修。2010年,上海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租赁了邬达克旧居20年的使用权,该公司是投资人为了修缮邬达克旧居而专门注册的。2011年9月20日,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开工。
邬达克旧居西立面旧影
修缮历史建筑往往会面临当年材料和工艺的失传、建筑史料信息不足等困难。刘素华特别提到,修缮的老师傅在佣人房找到了一段拆除的烟囱,但在图纸上烟囱的样式极其简单,和主楼的两座烟囱相去甚远。为了使旧居北部也生动起来,修缮方决定回收外滩一栋历史建筑拆下不用的砖料,重新按照主楼烟囱的样式,砌成了现在的烟囱。“在修缮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刘素华说。
修缮的过程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2012年,修缮投资方联系上了旧居曾经的主人邵修善的女儿Stella,而她的大姐邵珠瑛的丈夫,恰是陶桂林的四子陶锦硕。据说当年在美国,正是邬达克的旧友孙科(孙中山的长子)介绍两人认识,促成了这段姻缘,之后夫妻偶然间聊起才知道,当年邵家买下的房子是陶家的营造厂建造的。
起居室南面旧影
邬达克设计的这幢建筑很有灵性,据他的女儿回忆,父亲养了许多鸽子,每天上班前,他都会到阁楼的鸽舍去喂养鸽子,他喜欢听鸽子咕咕叫的声音,喜欢看鸽子在天空盘旋的样子。鸽子进出鸽舍的西面山墙最能彰显设计师功力,邬达克为他的鸽子们设计了落栖的平台和出入口,与不远处主楼西南山形屋顶设计的三只立体飞鸟相得益彰。从邬达克当年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来看,飞鸟回巢的动态与立体装饰的静态,似乎让建筑本身也焕发出生命。
经历过战争的邬达克,特别向往和平,这或许也是他喜欢鸽子的另一个原因。
远东出版社的老编辑徐林林说,新书出版得益于一群对邬达克和邬达克的建筑感兴趣的人们的努力。2008年,进入修缮工地的他,萌发了为邬达克旧宅编书的想法,他先在豆瓣上发现一位名叫“希腊小庙”的网友,此人对邬达克颇有研究,辗转找到这位网友,徐林林发现他是在香港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专家冯立,于是立即约他撰写文字内容。随后,又通过加拿大维多利亚图书馆、邬达克和陶家的后人处,获取了更多从未公开的资料,终于在2015年开春出版了这本《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可以说,书的编写过程和修缮过程是同步进行的。
2013年,位于邬达克旧居一楼的邬达克纪念馆开始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五的下午、双休日全天)。
2014年,上海市建筑学会还授予此地科技教育基地的称号。据刘素华介绍,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将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不定期地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和高端音乐会。他们还在策划明年的“邬达克年”和“邬达克建筑奖”,将这位属于上海的建筑师的文化效应发挥到最大。
修复工程开启前的烟囱
从邬达克踏入上海的那刻起,距今已经有100年了,到今年11月正好满103年。他的作品依然存在于上海市中心的各个角落。在调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已经几次三番发现,我曾经路过并喜欢的建筑,原来是他设计的,而直到我开始此文,谜题才揭晓。
一个自己出生并长大的城市,仍然存在着很多我未知的历史,我会用我的努力,去讲述更多这个城市的精彩历史,使我们铭记那些对这座城市作出贡献的人们。
因为他们值得被铭记!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幸福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