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是一部由白鹿和许凯主演的玄幻仙侠剧,豆瓣评分6.2分,标记3.3万人看过,热度中上。
女孩招摇自幼长在封魔山,十八岁之前,除了抚养她长大的姥爷就没见过别人,洛明轩是她遇见的第一个外人,也是第一个男人。
人生第一次,这该是很有意义的。
招摇着实觉得很新奇,兴奋度不亚于第一次见外人掉入花界结界的锦觅。
和锦觅一样,招摇对闯入者非常热心,给他治疗,给他食物,哄他高兴,终日围着他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但是与锦觅又有所不同,锦觅与闯入的旭凤虽然经历N次生离死别最终能够喜结良缘,花好月圆,而招摇结下的是一段孽缘,被救下的男人不但恩将仇报,还毁了招摇刚刚建立的人生信念。
善良是三言两语教出来的吗?
招摇本来是一个纯洁无瑕的人,因为远离尘嚣隐居在高山之上,从来没有受到到过红尘的沾染,就像一张白纸,等着画匠去构思和落笔。
很遗憾,招摇人生遇到的第一个社会人洛明轩却不是个好画匠——但是他装着是个好画匠的样子。
他表现出彬彬有礼和慈悲为怀,就像兄长般循循善诱:“招摇啊,做人一定做善良的人,要有维护江湖正义的觉悟……”
招摇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心中生出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因为这个男人的引导和鼓励,招摇一改原来不思上进的烂泥样,非常认真地向姥爷学起武功来,最后凭着自己的本事打开了魔山的结界,去到了她无限幻想的人间。
招摇秉持着洛明轩教的做人道理,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无条件去救下了被各大门派抓起来的、正准备用酷刑弄死的魔王之子厉尘澜。
招摇怎么也没想到此举竟然得罪了教她善良的洛明轩,洛一改原来温文尔雅的样子,摇身一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判官,把招摇抓起来严刑拷打,逼问魔子的下落。
就连过来救招摇的姥爷也被洛明轩亲手杀死。
既震惊又悲痛的招摇面对这样结果根本无法消化,明明那人曾经有模有样地教自己做人要善良啊,为什么他自己却不善良?
沉痛了很久,招摇得出了结论:洛和所有的名门正派都是伪善之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上根本没有善良的人。
后来招摇开创了一个门派,明目张胆地把背叛名门的人招进来,宗旨就是反对伪善,要做坏人就要坏得光明正大,不要躲躲藏藏。
但是招摇在做不遮不掩的坏人生涯里,却屡有人说,大魔头,其实你才是真正的好人。
也许教是有意义的,但是善良不见得都是教出来的。
招摇和洛明轩的对抗,是对善表现形式的一场争议
且看看洛明轩对“善”的表现形式
洛明轩和他所代表的那些名门正派明明很坏,为什么要穿上善的外衣和举起善的大旗呢?
有时候,细细追溯起宗门的善恶面孔真让人扑朔迷离。
比如洛明轩对山里思想单纯招摇的那种导人向善的样子是真的很有诚意的,怎么看起来都不像是装的。
就算他出了魔山,别人问起路招摇来,他还是说了好话:“她是个单纯的孩子,不是坏人……”
那时他确信招摇是善的。
但是招摇确实是善的呀——以一人之力从张牙舞爪的门派手下救下无辜的厉尘澜,毋容置疑,就是在行善。
洛明轩的确信是否代表了他的认同?
但是事实证明他又没有,他一面认同招摇的善良,一面又和众门派站在一条线上要把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事(不管好事还是坏事)的厉尘澜挫骨扬灰。
说到底,洛明轩对善的维持用的只是心理暗示手法,就是不管手里在做什么,心里都在跟自己说,我一直在做善事。
所以洛明轩才可以虔诚地教导无知少女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才可以在虐杀魔王之子时觉得理所当然。
这种心理作用不但迷惑别人,也迷惑自己。
有时候,他们的确也做了善事。
比如通过洛明轩对未婚妻柳苏岩的回忆,某下人因为家里急需用钱犯了事,柳苏岩按照规矩处罚了之后,把救命钱留给了他。
当时洛明轩脸上露出欣赏之意。
有时候,他们又以为自己做了善事。
比如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魔山去杀魔王之子厉尘澜。
厉尘澜会不会坏不知道,但是魔王是坏的,除掉他总是没错的。
但是招摇表现的是另外一种状态。
最初招摇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纯善,无条件、无所畏惧的行善,我做只因我想做和要做!
当这种方式被重重打击后,招摇对善良产生了质疑:善良除了会被人欺骗和欺负,没有其他好处。
于是招摇反其道而行之,你要高举善的大旗,我便广而告之地黑化。
不出几年,路招摇就得了“女魔头”这样令人闻名色变的称谓。
然而,在招摇一点都不掩饰的凶狠背后,却获得某些人对她人品的肯定而不是否定。
比如卖身给她的神医顾晗光,在爱人命悬一线的时候,他没有找任何名门正派人物帮忙,反而来到万路门求她这个素味平生的女魔头,这不是对她信任是什么?
又比如琴芷嫣(肖燕扮演)目睹父亲被害,她没有相信宗门的任何人,而是投靠了招摇创立的万路门。
而在和路招摇的相处发现,路招摇虽然为人有狠劲,但是做人有底线,刚强的外表下有温柔的内心。
结语
招摇受到过伪善的伤害,她讨厌假惺惺,有情绪就要爆发,但是终究违逆不了内心深处的善良,偏离不了善的轨迹。
洛明轩小心翼翼维护善良的羽毛,但是对善良的塑造只是一厢情愿,善良早就离他十万八千里。
洛明轩不行善而借善前行,是因为明确善之名声带来的好处;招摇扬恶却向善靠拢,是因为内心的召唤。
这是人性的差别。
当然,能做到像琴千弦那样知行合一(宣扬善念、遵从善心、坚持善行)的人是最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