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句把情感写到极至的一句话。也因此佩服中国这方块字的超强能力,我不懂其它民族的语言,但这个一定是最好最强的。因为只有汉字能做到如此生动凝炼丰满,用10个字构建了大悲恸、大起伏、超凄美、特揪心的情感世界。当然这伟大的能力,来自中国唐代语言巨匠,他叫杜甫。是他把如此沉重的情感一一国愁家恨,写得如此凄美动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在世58年,在今天看来可惜了要算英年早逝。他出身虽算名门旺族,父辈文武双全,军中名将,他却一生坎坷,报国无门。也多亏没中进士,学历不行,最大官是拾遗,提意见的六七品小官。40岁左右赶上安史之乱,被抓后因为官小才没被囚杀。这才更加成就了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人的“诗圣”,人类的“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备受推崇,影响至今。
这首《春望》是杜甫在京城长安写的,当老皇帝跑了,投奔小皇帝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了这首诗。一个“破",写国之败,一个“深”,写繁华不在,“破”得怵目惊心,“深”满目凄凉。于是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字面一层意思:伤感得花都溅出泪水,恨别得鸟儿惊心。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是,本来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歌声悦耳给人愉悦。但在时刻对“感时”、“恨别”的杜甫却有感于战败的时局和背井离乡,看到花开而潸然泪,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眼前的春光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导致发白而稀疏,而本身两句对仗精巧,声律严谨,拟人手法,通感修辞,显示用字宗师深重功力。千古绝唱可不是白给的,需要经过千古推敲考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内忧外患纠缠难解,内心焦虑至极,搔首徘徊,青丝变成白发。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身陷于长安数月,忧思之余,顿觉头发稀少短浅,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全篇情景交融,感情含蓄凝练,沉郁顿挫。告诉人们和平对老百姓的可贵,战乱对人的身心带来了巨大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