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 卫宜斐 实习生 任雪儿

《十万个为什么》是所有凡是可以自称为“读者”的人都不陌生的一本书。为什么微波炉可以加热食物?;为什么空中的云朵不会掉?;为什么睡觉会流口水?......这样一本由许多“看似浅显”的问题组成的一本书,为何会被这么多“科研能人”所推崇?

东方网记者在《十万个为什么》创刊60周年之际,有幸采访到一位前段时间“走红网络”的短视频博主@不刷题的吴姥姥。72岁的吴姥姥在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曾为大学生编撰过物理教科书,为中小学生编撰过物理探索读物。当提到《十万个为什么》时,吴姥姥说,“这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好朋友。”

人类生命之谜的探索有哪些呢(从求知者到)(1)

吴姥姥和《十万个为什么》的60年记忆

“第一版是黑色的,家里在刚出版的时候就给我买了,因为我爸爸的工作原因,我们从北京搬回上海时,东西很多,没有把它们带上。”吴姥姥说起来也有些许怀念,但是和她渊源颇深的,是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

吴姥姥告诉东方网记者,听闻自己要接受采访,她便在家中找到了这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她抚摸着书本的棱角,在这本1973年出版的读物上,岁月沉淀了发黄的纸张,书脊上还留下了细细碎碎的老鼠啃咬的痕迹。它陪着吴姥姥从上海走到江西,又回到上海,与她一同“变成了老者”。

人类生命之谜的探索有哪些呢(从求知者到)(2)

“它跟着我去了江西,在那里做老师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房间做了个很大的书橱。”吴姥姥用手比划着,“孩子们喜欢来我这里找书看,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我也觉得《十万个为什么》很适合他们这样的孩子。”

而到了2013年,《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发行的时候,吴姥姥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书,便也没有打算买。由于她的一位学生参与到了第三版的编辑中,吴姥姥便收到了来自这位学生的“礼物”——一本物理分册。

40年的时光过去,吴姥姥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视角也有所转变。她翻阅了这本书,作为“老朋友”,也作为一个“科研人”,她有了新的理解。

《十万个为什么》是求知的起源,而不是终点

作为致力于青少年创新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同济大学的退休物理学教授,她对东方网记者直言,“我认为这本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吴姥姥说,自己小时候翻阅《十万个为什么》时,有问题便会去翻阅,翻到了她会高兴,而翻不到她会感到失落。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第六版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得以解答,她很欣慰,但她认为有的问题的解答不够完备,如“为什么滑冰鞋上要装冰刀”的解答,似乎只是在解答冰为什么这么滑。而且科技发展迅猛,知识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十万个为什么》最好常出常新。

人类生命之谜的探索有哪些呢(从求知者到)(3)

但吴姥姥也理解,《十万个为什么》中,每一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长,是为了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过长的篇幅反而会降低阅读兴趣,给他们带来压力。“我做短视频时,也有这样的考量,我担心太长的东西就没有人看了,但有的问题,不用长篇幅很难解释。”吴姥姥也为这个问题所头痛。

她建议,《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青少年的科普类读物,是给孩子们求知的起点,如果孩子们在看完解答后,仍旧有疑惑,也应该有平台或渠道提供孩子们提问的机会。“我希望他们在看完解答之后,仍旧抱有思考的态度,而非‘我看完了,这个问题结束了’。”吴姥姥说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72岁高龄的吴姥姥,在自己成为了物理学教授后,仍旧向青少年们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在她心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脑中常问“为什么”,手上常握“怎么做”极为重要。

“《十万个为什么》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求知答案的过程。”

背景概述

《十万个为什么》于1961年开始出版,是中国青少年科普最权威的启蒙读物。12月15日,藉《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之际,抖音宣布联合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推出《十万个为什么》短视频,打造科普知识平台,让青少年从科学中获得启蒙答案,培养好奇心。

抖音方面介绍,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由院士教授、科普机构、文化名人及抖音科普创作者共同参与,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姥姥”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将利用各自的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便于青少年理解。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国民科普品牌,正在尝试从纸面向更加生动有趣的视频延伸。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尊重科学和崇尚科学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