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崔毅飞)明代古桥周围,弥漫着阵阵酸臭,让人不敢大口呼吸…… 近日有学者向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反映,十三陵献陵村内尚存一座明代古桥,却无文保标识,与生活垃圾为邻,周边脏乱的环境,还威胁到一株古柏树的存活。

古桥与垃圾为邻 发出阵阵酸臭

献陵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十三陵献陵而得名。近日,中国古桥研究会委员梁欣立先生在献陵村踏查时发现,在村民聚居区尚存一座单孔砖石拱桥,但保护状况有喜有忧:古桥仍在使用,而且还能通行机动车,是一处“活着”的文物;但周围环境脏乱,几乎是与垃圾为邻。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来到献陵村,看到古桥桥面铺设有沥青,很难看出这是座古桥,但绕到石桥侧面,古朴的石拱券呈现在人眼前。确如梁欣立先生所说,在古桥的东北一侧,放置有一台轮式金属垃圾斗,但周围村民还是将垃圾倾倒在地面上,烂菜叶、卫生纸、塑料袋…… 在秋阳的炙烤下发出阵阵酸臭,让人不敢大口呼吸,而且部分垃圾已经倾泻到桥洞下。

十年前的石佛寺垃圾窝(十三陵献陵古桥古树)(1)

与垃圾堆为邻的献陵村古桥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记者 崔毅飞

梁欣立认为,献陵村内这座古桥,很可能是十三陵献陵的相关建筑,起码应该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保标识,改善周围环境。而且古桥上铺设的柏油,虽便于机动车通行,却掩盖了原有的石板桥面。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认为,献陵村古桥位于陵区内,肯定和陵寝有关系,应为明代建筑。十三陵有很多古桥,每个陵前有神桥,道路之间也有桥。

《昌平文物志》记载,明十三陵是明朝(1368-1644)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建筑群,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7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1378-1425)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1443年全部完工。

十年前的石佛寺垃圾窝(十三陵献陵古桥古树)(2)

周围村民的生活垃圾倾泻到桥洞下,发出阵阵酸臭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记者 崔毅飞

相邻古树更加危险 或被脏水毒死

除了古桥之外,相邻的一株古柏树,同样遭受垃圾的侵扰。

古桥东北一侧的古柏树,胸围超过两米,虽未枯死,但长势并不茂盛。相比古桥,古树距离垃圾堆更近。最为致命的是,垃圾中的脏水已经向树根渗透。梁欣立认为,古树是文物中的“活化石”,对于历史研究、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价值,应尽可能呵护,延长其寿命。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博士生导师罗菊春教授介绍说,垃圾和脏水,对于古树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罗教授说,垃圾和脏水产生的酸、碱成分渗透进土壤,污染土壤的同时,会损坏树根,而古树恰恰是依靠树根吸收养分,长此以往会毒死古树。当地政府、园林部门应该立刻去除脏土,还古树良好的生长环境。

根据古树的胸围,罗教授判断这株古柏的树龄最少有300年,已经达到北京市一级古树的标准。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百年以上的树木,被称之为古树,一级古树的树龄在300年以上。

十年前的石佛寺垃圾窝(十三陵献陵古桥古树)(3)

献陵村古桥为单孔砖石桥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记者 崔毅飞

官方回应 会就古树、古桥的问题进行核实

今天上午,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致电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科。一名男工作人员证实,献陵村古桥位于献陵的神道上,属于献陵。但由于历代农业生产活动等因素,有的神路已经变成农田。十三陵内有很多古桥,他们会定期对结构安全进行检测和监测。就文保志愿者反映的献陵村古桥周围存在垃圾的问题,他们会联系属地政府进行核实和处理。

同时有文保志愿者反映十三陵诸多古桥缺少文保标识。这位工作人员称,他们会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并研究。

随后,记者又致电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林政资源科,一名男工作人员称会就古树的情况进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