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历史详细讲解(至今约2200年的兵马俑背后的故事)(1)

秦始皇死后埋在骊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向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可看出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秦二世将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兵马俑历史详细讲解(至今约2200年的兵马俑背后的故事)(2)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兵马俑历史详细讲解(至今约2200年的兵马俑背后的故事)(3)

《史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始皇22岁统一中国后,下令大规模为他建陵墓。因为骊山景色秀丽,山阴多金,符合他的迷信思想,于是他选择墓地在骊山北麓。他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调拨了70多万名“犯人”,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募集了大量民工,在建设期间秦始皇还让李斯提前招募数千对少年少女去殉葬。李斯看到诏书后吓得目瞪口呆,他认为聚集这么多人殉葬的话,势必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一旦叛乱,就很难守护秦国的江山。但是如果不这样,就会违抗秦始皇的命令,自己一定会被杀死。思来想去,不得不上书说:”李斯冒着生命危险直言,如果陛下将这么多少男和少女殉葬的话,天下势必将大乱。不如改为陶殉,守护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也认为有道理,所以改变了原来的意思。立即命令李斯招募全国工人,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

几天后,李斯从农民中挑选了数百名烧砖瓦的工匠,并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定期烧制兵马俑,否则定斩不饶。

兵马俑历史详细讲解(至今约2200年的兵马俑背后的故事)(4)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和瓦器,没有人会烧制兵马俑。他们烧了好几次也没能成功,百余工匠为此被砍了头,被杀害的工匠中有一位工匠想出了办法。临死前告诉了他的儿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儿子噙着眼泪将父亲埋葬后,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最后组合起来,采用了这个方法后,陶俑终于成功烧了。

实验成功后,工匠们合力,晚上也工作,终于将数千个案板按照期限完成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将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继位后。他怕工匠们泄露坟墓里的秘密,把秦始皇的灵柩移到坟墓里后,便命令所有参加陵墓建设的人一起去庙里看戏,领取奖金。这些为秦始皇建造墓而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犯人们被秦二世所骗,他们刚进陵墓就被活埋在坟墓里成为殉葬品。

兵马俑历史详细讲解(至今约2200年的兵马俑背后的故事)(5)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兵马俑历史详细讲解(至今约2200年的兵马俑背后的故事)(6)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