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3月28日讯(鄢光润)湘潭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文化传统悠久湘潭地方戏剧以其奇异的风姿,高耸于中华艺林湘潭的戏剧,既有在全国流行的京剧、越剧,也有自己的湘剧、花鼓戏等,它们如同戏剧艺术的奇葩,绽开在祖国的剧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湖南湘潭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湖南湘潭戏(湘潭戏剧的渊源)

湖南湘潭戏

湘潭在线3月28日讯(鄢光润)湘潭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文化传统悠久。湘潭地方戏剧以其奇异的风姿,高耸于中华艺林。湘潭的戏剧,既有在全国流行的京剧、越剧,也有自己的湘剧、花鼓戏等,它们如同戏剧艺术的奇葩,绽开在祖国的剧坛。

湘剧

湘潭的湘剧分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唱腔用中州韵,高腔是其代表,源于江西弋阳腔,至今已400多年了,它有四大连台、六大记。

在清朝,全省各路戏剧艺人要进军长沙省府,首先必须在湘潭扬名,如果在湘潭不能立足的,就根本不可能向长沙进发。湘潭票友尖刻,艺术水准高。湘剧人被称作“披乐和”,披即剧班正规,“行头”齐全,为披挂之意。清末,湘潭湘剧班社多,艺人多,为全省之最,故有“湘剧窝子”的美称。当时,在全省颇有名气的演员,多出自湘潭戏班、或在湘潭拜过码头。每个剧班有十个行当、五箱、六场面,每个戏班有六十来人,在本家的统管之下,下设帐房、管班、排笔等职务。

当时湘潭的剧班,颇成规模,已成气候。每到开演进场,好不气派,一五箱,二场面,三演员,各司其职,纪律严明,开台锣鼓一打,排笔负责考勤,误场者将被按规定扣除薪水。其他的规矩也十分分明,如在后台休息时,花脸坐盔头箱,须生、小生坐大衣箱,旦角坐二箱,唯小丑可随意坐。小丑没有开脸之前,其他角色不可抹彩或勾腔,旦角一经上妆,其他人则不许赤身露体。“财神”和“加官”面具,禁止朝天安放,已拿在手中,则不得与人交谈。另外,不许玩青龙刀,不许将玉带反上,不许将韦陀杆朝天握持。这真可谓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剧团,由本家总管,账房负责记账,管班负责联系演出地点,即“落戏”,排笔负责每日上演剧目和安排角色,生、旦、净、丑、末、老、贴、外、打杂等均受调遣。

节目演出,先演折子戏作为开台戏,演过三四出后,才演正戏,第六、七出戏是“中轴戏”,即为最精彩的戏,压轴戏是最后一曲的前一出戏,多由名伶表演最拿手的戏,大轴戏为最末一出戏,由著名演员演出,也有演神仙斩妖的武戏,俗称“送客戏”。正月初一,一般演《普天同庆》的开锣戏,年终腊月,多演《六国封相》。湘剧演员,都崇拜“老郎神”,湘潭在乾隆年间就建有全省最早的老郎庙,各地演员到长沙演出,以长沙老郎庙请牌上会,唯独湘潭戏班例外,不需前去请牌。由此可见,湘潭的湘剧戏班在全省有着龙头老大的显赫地位。

湘潭的湘剧,主要有四大连告六大记:《目连传》《西游记》《龙舟会》《桂香枝》《再来人》《桃花源》《麻滩驿》《理灵披》《六郎斩子》,还有《韩朋四字》《徐杨三奏》《进宫取笑》《鲁肃求计》《薛刚反唐》《全家福》《封神传》《精忠传》《拜月记》《琵琶记》《生死牌》等。流行于湘潭的湘剧,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有商贩匹夫、农夫村妇,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较广。

花鼓戏

湘潭花鼓戏最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已经形成,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由于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以及受周边如邵阳花鼓、衡州花鼓的渗透,其在表演风格、演唱形式上逐渐形成了以花鼓曲调为主,又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演唱特色,成为十分本土的湘潭“草根戏剧”。湘潭花鼓戏从服装到演出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紧密结合,既细腻、传神、清新、悦耳,又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和地花鼓味,插科打诨,妙趣横生。

清末民初,湘潭花鼓戏戏班主要有喜庆班、酒仙班、人义班、春和园班、易俗河班、双庙班、姜畲班、马家堰班、花石班、青山桥班、南谷班、杨林班、竹埠港班、中路铺班、丰山班、谷水班、沙田班、龙潭班、月山班、莲山班、湘乡城关班。

湘潭花鼓戏著名的传统剧目有《刘海戏金蟾》《小品官》《喜脉案》《蔡坤山犁田》《蔡鸣凤辞店》《芦林会》。最流行的唱段有《尼姑思凡》《打铁》《十月望郎》《张二组下凡》《八仙庆寿》《三炷香》《放风筝》《扯白歌》《洗菜心》。著名的曲调有《双川调》《十字调》《阳雀调》《嫂子调》《产子调》《采茶调》《西湖调》《渔鼓调》《道情调》《神调》《洗菜心》《木马调》《花石调》。主要名角演员有胡石、黄桂兰、宾桂田、龚满道士、王洪章、陈十二格、张桂生、黄霞生、胡子乔、钟玉梅等。

湘潭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有别,湘潭花鼓戏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表现形式上,湘潭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 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湘潭的花鼓戏,吸取了京剧、昆剧、弋阳腔的精华,从湘潭、长沙向全省辐射,是为正宗湖南花鼓戏之源。

地花鼓

湘潭地花鼓,是一种介于戏剧与歌舞表演之间,由一丑一旦表演,又称单花鼓,对子花鼓。另外,二旦一丑表演的,叫双花鼓。对子花鼓为地花鼓的基本形式,小旦持手帕,边唱边舞。小丑执花扇,屈膝矮步围绕小旦转圈,表演动作粗犷活泼。传统的节目有《送郎》《想郎》《望郎》《铜钱歌》等,多为演唱男女私情的民间小调,清朝与民国时期曾明令禁演。

《老汉背妻》是地花鼓中传统的保留节目。它由旦一人表演,老汉是道具,老汉的头亦是道具,系在旦腰上,一对女人的腿(道具)系在臀后,俨然一真正的老汉背妻。这种老汉背妻由于是由一人表演,避免了淫秽之嫌,加之是一对老夫老妻的扮相,它在所有的地花鼓中,算是最为“文雅”的,故此,它一直保留了下来。并在平时的花灯节目与花灯队伍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