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释

经文是《大学》的总纲及宗旨,有着统摄全书的重要作用,可谓使其余各章论述得以成立的依据。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指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由此可知,朱子认为本章使孔子所说的话,被其学生曾子记录了下来。人们将本章是“传”,是对本章经文的阐发。

在本章中,孔子以极为精炼的语句,阐述了“大学之道”,提出圣王要“修己以安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原则及八项具体步骤,通常被人们简称为“三纲”和“八目”。具体而言,“三纲”分别为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章首先就“三纲”展开论述,主要涉及“三纲”的次序、从“明明德”到“止于至善”的方法、“三纲”间的关系几个方面;其次就“八目”的次序及各条目间的关系以及实现由“格物”向“平天下”转变的步骤;最后论述“修身”是“大学之道”的根本,而真正掌握“八目”间的关系是颇为重要的。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纵览四书五经便不难发现,儒家的经典学说都是围绕这“三纲”“八目”展开的,而掌握了“三纲”“八目”便犹如掌握了一把钥匙,能够更便捷地打开儒学大门。研修儒学典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循着《大学》研修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深入发掘,必然能领略儒学经典的要义。

总体而言,“三纲”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达成这一个目标的进修阶梯。“三纲”“八目”包括“修己”和“安人”两个方面,也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修”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治”部分。“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当“修身”与“内修”联系得更为紧密时,则表现出“独善其身”;当“修身”与“外治”联系得更为紧密时,则表现为“兼善天下”。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古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将自身生命历程铺设在了这一进修阶梯之上。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

大学:先秦时期贵族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大:古音读“秦”音,现在仍读“大”音。

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意为“使······彰显、显明”,第二个“明”为形容词,意为“光明的”。

亲民:程颐认为“亲”通“新”,为革旧更新之意。

止,达到目的并且不移动。至:极、最。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光明的德行,进而使人革旧更新,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拼音(大学第一章经文)(1)

原文

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

知道了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有了安定的心境,然后才能周详地思虑;有了思虑周密的行事方法,才能处事得宜,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拼音(大学第一章经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