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1907—1985),湖南浏阳人,红6军团18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359旅政治部主任,四野44军副政委,军委总干部部一部部长,军委炮兵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八一勋章谢七虎(荣获三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少将)(1)

◆李信

李信说他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赶上南昌起义。李信1927年参加浏阳工农义勇队,7月,中共中央指示浏阳工农义勇队与平江农民自卫军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独立团参加南昌起义,因在整编过程中耽搁了时间,当部队到达永新时,南昌起义部队早已南下广东。二是没参加成秋收起义。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带李信等二人到安源后,即派他们到长沙找省委。他们刚走,毛泽东于9月初赶到安源,发动了秋收起义,潘心源直接率领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了起义。李信视没能参加秋收起义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三是错过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1955年9月27日,北京隆重举行授予元帅军衔、勋章典礼大会。李信时任总干部部一部部长,理应与会,可惜他当时正在外地考察干部,没有能够参加毛泽东亲自授衔及授勋的庄严仪式。

1935年,红2、6军团突围长征,李信担任红18师政治部主任。他与师长兼政委张正坤奉命率18师留守湘鄂川黔根据地,策应主力转移。李信在营以上干部会上提出:18师要用“不怕强大的敌人、不怕险恶环境、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四不怕”精神拖住敌人。张正坤与他率领这支3000余人的部队,孤军浴血奋战两个月,转战湘鄂川黔4省15个县,行程近4000华里,2500多名指战员血溅沙场,以巨大的牺牲牵制敌军达10万之众,掩护红2、6军团突围长征。在完成任务后,又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到贵州江口与主力会合。萧克、王震亲自出城20多里,迎接18师的到来,称赞18师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这时18师仅剩600余人,归还6军团建制,汇入红2、6军团长征铁流之中。

八一勋章谢七虎(荣获三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少将)(2)

长征到达陕北后,李信给在老家浏阳的妻子柳清满写信报平安。柳清满接信后,于1937年4月到甘肃庆阳找到红军,与李信团聚,同年10月到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李信任359旅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359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柳清满在政治部当干事,分管家属工作。李信组织政治部干部深入各团、营、连队,开展政治动员,参与组织指战员们在南泥湾,一边开展大生产,粮食连年丰收,猪羊满圈,鸡鸭成群,官兵生活大改善,穿上了自制的毛呢军装,做到了“丰衣足食”;一边开展“大练兵竞赛”,涌现出一批射击百发百中的“朱德神枪手”,投弹50米以上的“贺龙投弹手”。纺织女工出身的柳清满带领家属纺线,养鸡,喂猪,养活自己和孩子,还有节余上缴,被评为特等“模范家属”,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46年6月,李信任359旅副政委,率部开赴东北牡丹江地区剿匪。经过几个月的清剿,大部分土匪被剿灭,匪首谢文东逃入深山老林。11月20日,李信率一个班战士深入依兰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做群众工作,收到谢文东要到村东头李猎户家吃麂子肉的情报,当即定下智捕谢文东之计。中午时分,谢文东带着副官和勤务兵下山来到李猎户家,一进门就嚷着快上酒上菜。一个面容和善的年轻汉子将一大碗麂子肉和酒壶端上桌:“请司令慢用!” 谢文东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问:“这人是谁呀,我以前怎么没见过?”李猎户忙接茬说:“这是我的一个兄弟,也是猎户。这只麂子就是他送来的。”谢文东没有吱声,吩咐勤务兵把案桌上的另一块麂子肉也带走。那“兄弟”说:“拿肉要给钱啊!不给钱,你得留下!”谢文东恶狠狠地说:“好大的胆子,你还敢扣留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信!”谢文东立马胆寒:“李信?你是359旅的李信……”边说边去掏枪。李信大吼一声:“抓起来!”埋伏在四周的战士一拥而上,活捉了谢文东。12月13日,勃利县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谢文东。此后,李信任东野47军160师政委,48军政治部主任,44军副政委,参加了东北、华北、华南的解放战争,为全国的解放贡献了力量。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党史博采》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dangshiboc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