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略论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王营
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论语》通过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作了较为形象具体的阐述。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孔子留给后人的一笔富贵精神财富,即使在当今各种教育流派、教学法满天飞的时代,也不失其先进性和实用价值。
1、教学相长
孔子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讨论、切磋学问,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修养、人物评价,无所不谈。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第十二)。在这段对话里,子贡层层设问,孔子一一作答,最终得出了“民无信而不立”结论,反映了孔子“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有时孔子从学生们的谈话里受到启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一)。孔子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上有闪光点,就会及给予表扬,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第三)。
有时在与学生谈话的中,孔子发现学生的思维偏离了正确方向,要么提出严肃批评,要么及时进行纠正。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第十三)。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第七)。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孔子会毫不客气进行批评或指责,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第十一)。
孔子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第十五),学生不可过分迷信老师,对老师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怀疑,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雍也第六)。有时候老师的观点不正确,也可以进行纠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阳货第十七)。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针对不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六)。教育过程中,有时候虽然是同一个问题,但不同的教育对象,孔子却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第十一)。《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问孝,不同的人问政等,孔子都能根据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见,孔子的教学策略灵活多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启发式教学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价值。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孔子阐述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愤”是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正如《学记》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怎样启发诱导?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善教者不应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
孔子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第十五),遇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学生连孔子都没有办法教好他。因此,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善思多问,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称赞颜回能做到了这一点,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第五)。
孔子同时还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第三),他以射箭为喻,射箭目标是射中耙心,如果射不中目标,即使下大力气穿透耙子,也是做无用功。同样,教学也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也是出力不讨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4、言传身教
孔子非常重视教师语言的引导作用,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不拖泥带水,总是言简意赅,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四个“非礼勿”,把“仁”的含义阐述的一清二楚。
孔子回答学生的提问时,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第五)。
孔子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子罕第九)。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卫灵公第十五)。《乡党》篇记载了孔子大量的日常言行,从上朝下朝的礼节,到日常饮食起居,他都严格遵守礼的规范,这恐怕不仅仅做是样子,实则是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身教胜过言教,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第十七)。
5、培养习惯
儒家非常重视从日常言行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张第十九),子夏认为,“洒扫应对进退”虽是小事,然而不从这些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就不可能成就大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