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赘婿》热播
剧中苏檀儿为了“圆房”
居然搬来草垛
放火烧了
宁毅的耳房
南通消防蜀黍提醒
"烧楼圆房"实在是太虎啦
这种行为不可取呦
着火后
苏檀儿是怎么做的呢?
1
·大声呼救
南通消防蜀黍提醒:
人在遭遇事故、灾情时,部分人会意识性地大声呼救,可有些情况并不适合大声呼救。
如果我们身处的环境是浓烟滚滚,周遭还有因火灾燃烧而引起的爆炸时,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大声呼救了,因为当你大声呼救时,火灾现场那些大量未燃尽的烟雾、炭粒和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将会进入到你的口腔、鼻子当中,当吸入过多这些有害物质时,就会导致个人出现“吸入性损伤”。
2
·勿贪恋钱财
南通消防蜀黍提醒:
逃生时不要为寻找贵重物品而浪费时间,
也不要为带走自己的物品而身负重物
影响逃离速度,
更不要贪财,
本已逃离火场而又重返火海。
古代防火为什么起火要叫“走水”?
这里在刻意避讳"火"这个字。因为古人对火是十分敬畏的,认为失火本来就是超自然力量(比如鬼神)造成的,以惩罚人的做法。在本来就失火的情况下,还嘴里火啊火啊的叫个不停,很不吉利。
黄帝时期
黄帝时,已经有掌管火事的部门,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叫“火政”。
商周
商朝制定了火规,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酿成火灾的,要处以断手的刑罚。周朝规定,仲春二月,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提醒大家防火。这也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周朝禁火期大多吃冷食,不让做饭。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对火的管理达到了一定高度。那时举行仪式的人,需用左手举火把,以减少明火乱动的危险。右手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落地乱溅。举火人要坐屋角,因为屋角不是活动的中心,还不准跟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做到专心守职。有乐喜(又名子罕)组织队伍从事灭火战斗。不过,这种队伍是临时性的,随着火灾风险(主要是气候变化)的消除,消防队伍就不存在了。
唐宋
唐朝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消防工具:水囊和水袋。
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专职消防队的出现是在宋朝时期。
宋朝称军巡铺、防隅,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防火灾隐患。发现火警及时报告;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明清
明朝出现了一种名为唧筒的灭火装置。“唧筒”的特点是“简是长竹,下开窍,以絮囊水杆,自窍唧水”。它既能汲水,又能排出水。唧筒在当时不仅用于灭火,更多的平时用于灌溉。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