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1)

浅谈“开悟”

“道可道 非常道”。道,无形、无象、无迹可循却又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用语言描述它。但是“开悟”相对于它而言,似乎可以做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

对于东方人来说,开悟就是指老子说的“得道”,庄子说的“逍遥”,佛祖说的“极乐”。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开悟就是现代哲学说的“意识觉醒”

通俗点说,开悟就是人生自在,畅游于精神与物质之间

这两种说法,同出而异名。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顺应宇宙的运行规律。

一直以来,大部分人对于开悟的认知都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那就是认为开悟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超高境界,似乎只有至神至圣的修为才可能达到。

当然,否定这个观点并不意味着开悟会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相反,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无法主动为开悟做点什么的,或者说,我们并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获得开悟。

对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烧脑的逻辑。

对于这种感觉我不能做出太多的解释,因为大多数人很难接受认知之外的东西。就好比井蛙无法理解大海、蚂蚱无法理解冰雪一样。

要想比较直观地了解开悟,把我们的古典哲学与西方哲学结合起来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联想。

我们的古典哲学对于“开悟”状态最接近真相的描述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而西方的哲学则是:让意识觉醒

从这两个观点不难看出,要想体验“道”的神奇,“意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西方哲学所说的“意识觉醒”是什么意思了。

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2)

意识觉醒

既然“开悟”需要“意识觉醒”,自然就意味着我们的意识是休眠的。如果我们的意识是休眠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呢?难道大部分人都是无意识的吗?

让我们继续分析“意识”一词。

我们是不可能无意识地生活的。所以,需要“觉醒的意识”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用到的“意识”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呢?或者说,平时我们用哪种意识面对生活呢?答案是:大脑中思维的意识

很明显,思维的意识并不是那个休眠的意识,相反,它一直都是异常活跃的。

那么,休眠的那个意识存在于哪里呢?

你可曾体会过莫名的感动?

你可曾体会过由内而外的温暖?

你可曾体会过突然间身体充满了力量?

你可曾体会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

这些感觉就是来源于那个意识!

相信说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答案,那个意识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现在可以把意识的不同概念罗列出来了:思维意识、内心意识。(当然,还有身体意识以及生命意识,因为它们并不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本文中不作解读)

这两种意识形态在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3)

思维意识

往大了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从类人猿制造工具起,这个进程就开始了。现在,它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发挥着作用。

往小了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绝大部份的时间和内容都是在它的左右下变化前行的。对应它的功能就是:分析、判断、想象、思考

前者不但创造了文明,也制造了毁灭,而且相对于人类取得的成就而言,毁灭更是近在咫尺;后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也制造了太多的痛苦,相对于我们得到的来说,得不到的痛苦愈加真实。

在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对于这种思维意识带来的两面性用“体”“用”来形容。

“体”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本性,事物本身无用,因为人“用”而发挥作用。在事物可以被人使用的时候,古人将其作用称为“利”。而“利”一旦出现了,副作用也会随之出现,古人将其称为“害”

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当你在思考的时候,无论思维中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总绕不过一个坎?那就是“如何做才能得到更多、怎样做才能对自己有好处”

“逐利、想要更多”,是思维意识一贯的风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生不如意总是那么多的原因。因为“利”、“害”是不能分割的。

故而古人用一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思维意识的状态——

所以,古人才说“舍得之道、得失之患、利害取舍”。

问题来了,既然利害无法分割,那么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呢?

试图趋利避害仍然是思维意识在作祟,然而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中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以期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还是有可能的。

古人平衡这两者的方法是“心存良知 积德行善”。把平衡的状态称为“中庸”,把追求平衡的过程称为“中庸之道”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积德行善”意味着“让利于人”,而这与思维意识又是完全矛盾的。

如何是好?

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4)

内心意识

“积德行善”的意识来自于哪里?当然是我们的内心。

内心的意识又称“潜意识”。我们在突发事件中的超常反应就是来源于它,所以才说“内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但是,它真正的状态又是平静的。因为它的意识更接近或者就是来源于“天道”。它对事物的感知不同于思维的判断分析、想象思考,而是最直接的“感受”

所以,“让”的意识只能来自于它。“心静如水”就是意指“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本无形、道本无意”,所以,“道”本无“德善利害”之分,是人的思维意识分出了这些概念。

思维意识把人生导向了“逐利”,但是生命却不是仅仅为此而来。所以,在这两者无法择一而终的情况下,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积德行善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或许你会反驳,既然“心,应该静如止水”,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心慌心悸?

这个反应并非是内心意识的反应,而是身体意识对思维意识的反馈。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思维内容被思维判定为坏的,身体就会紧张恐惧;判定为好的,身体就会放松愉悦。

既然“积德行善”可以中和“逐利”带来的害处,为什么在“逐利”的过程中不去“积德行善”呢?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思维意识喜欢“争”,而内心意识却喜欢“不争”,如果能够做到不争就不会去争,一旦“争”了就不容易“让”

但是没有人会有一直争到底的能力,也没有逢争必得的运气。当那个“害”到来之际,“积德行善”是他唯一的选择。

所以古人总结了无数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结论:与其等到“害”来的那一天再去“积德行善”的话,还不如早点“积德行善”,以减轻“害”的程度。所以又说“厚德载物”。意思是:你当然可以拥有更多,前提是你的“德行”要足够厚重。

这么说,在人生后期“积德行善”的意义就不大了吗?

非也!

古人云:朝闻道 夕死可矣!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说了一半天,好像还没有说明白如何才能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那是因为还有一个角色没有出现,而正是这个角色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进入开悟状态。

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5)

觉知

现在我们知道“意识”主要有“思维意识和内心意识”了,也大概了解了它们的区别,那么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就它们的性质而言,思维意识好争,而且总是占据主动,所以它是不会刻意向内心妥协的;同理,由于内心意识“不争”的本质,它也无意与思维意识斗争。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么完全地陷入思维意识之中,要么短暂的流连内心意识,同时感受它们似乎并不容易。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现在你是否能够同时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如果你能,那么此刻让你同时感受思维和内心的东西就是“觉知”

“觉知”有什么作用呢?

让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当思维把你思考的内容判定为坏时,身体开始变得紧张,心跳开始加速,莫名的恐惧感就会生起,思维会不断的告诉你:危险,危险……于是你就想消除这种危险,因为此时缺乏“觉知”的参与所以现在你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愤怒来恐吓他人,希望借此消除可能带来的危险。(另一种形式是没有对立面,纯粹癔想出来的危机感,对这种恐惧的厌恶最终会转移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抑郁的根源

而如果此时你的“觉知”足够警觉的话,一部分注意力就会从思维中被转移到内心,无形之中就释放了一部分情绪能量,保持这种状态片刻,冲动就会逐渐冷静(这个状态现在被称为“钝感力”,通俗地说,就是让反应慢半拍。慢半拍不是为了延缓情绪爆发积聚能量,而是为了让觉知在此刻得到扬升)。最终你会发现,所有的情绪暴发都是不必要的,它只会恶化问题而不会解决问题。

紧张的时候深呼一口气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也是这个原理,区别只不过是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而已。关注“深呼一口气”这个举动如果不是有人提醒你的话,它同样需要“觉知”的参与,否则很难自然发生。

这就是觉知的意义!

当你的“觉知”在大多数时间都能够保持警觉的话,在情绪刚要升起的时候,你就会敏锐的察觉到情绪的变化,从而让内心的意识参与进来,情绪就容易控制了。

“觉知”保持警觉的方法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活在当下!

在此不展开对当下的描述,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前面的文章。在这里只简单总结一下:活在当下就是关注你正在做的事,忽略你正在想的事。佛教对此描述为: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走到这一步就可以开悟了吗?

不会的!

前面说过,你不能为开悟做任何准备,它是一种你无法主动获取的状态,在它到来之前你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6)

顿悟

上文说的这一切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即使你有所理解,也不意味着你会接受;即使你能接受,也不意味着你能做到。就像所有的道理一样,没有谁会比谁知道的少,但真正在自己身上起到作用的却不多。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经历过!

就像教育孩子一样,你告诉他一万遍不要碰火苗,不如轻微的烫他一下来的深刻。

对于这篇文章所说的内容,要想真正地为你所用,“顿悟”的节点是不能少的。

‘顿悟’又称“觉悟”。

“顿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你可曾体会过在山顶的心旷神怡?

你可曾体会过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宁静?

你可曾体会过仰望星空的广阔自己的渺小?

你可曾体会过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无所谓的感觉?

……

当这些感受被你视为生命该有的样子,这种被你所认同、所感动、所向往的喜悦感,就是“顿悟”!

爱好跑步的人偶尔体验到的“跑步高潮”就是“顿悟”的生理体验。

如果说“开悟”“得道”的话,那么“顿悟”就是“知道”

“知道”的意思就是相信人生还有另外的可能。

一朵简单的花,上天都把它装扮的如此美丽,何况这么复杂聪明的人呢?如果上天创造世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受苦,那么我们感觉人生痛苦就是自找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什么情况会促成“顿悟”的到来?

通常情况下,无法承受的痛苦要比上面所说的状态更容易促使“顿悟”的发生。

在这一刻到来的瞬间,人生便不再只有“逐利”一个方向!

什么人才是真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生是一种什么状态)(7)

开悟

“开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没有人知道,我只是尽可能地去想像一下。从古人的描述中,从个人的理解中寻找一点蛛丝马迹。

老子是这样描述开悟的人:“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他说“得道”的人稀里糊涂的,比常人还要愚不可及。

庄子是这样描述开悟的人:“居无私,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他说“德厚”的人,对什么都无所谓,却又以利他人为乐。

活得自在是开悟、活得轻松是开悟、活得洒脱也是开悟、活得圆满就是开悟……

圆满是什么?是完美无缺吗?

是阴阳平衡、是刚柔并济、是悲欢离合、是得失无意、是宠辱不惊、是生死随缘!

开悟是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强者;无所不能,却能不争;形而上天马行空,形而下随心所欲;不被思维意识束缚,又不离弃滚滚红尘;独处能够自乐,群居不忘真心;雅俗共赏,俗不可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