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汉景帝刘启,“刻薄寡恩”并不是他的全部,这个评价对于汉景帝刘启也不客观,腰斩晁错忘恩负义,逼死周亚夫刻薄寡恩,废刘荣不念情谊,疏远梁孝王手足相残,这四件事成为汉景帝刘启的“四重罪”,也成为世人垢弊汉景帝的原因。

一重罪:清君侧,诛晁错。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刘启做太子的时候,晁错是他的老师,在此之前晁错曾经先后十次上书汉文帝,阐述削藩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被采纳。当然这里汉文帝面临很大的内外部压力,削藩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对于晁错、贾谊这类大臣的建议,只能装作毫不理会,实际上却把他们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他们都被安排做了刘恒儿子的老师,而晁错这个老师因为善于辩论被刘启赏识,在很多场合下称晁错为“智囊”。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1)

刘启对于晁错的信任,让晁错成为了众矢之的,袁盎等人都看晁错不顺眼,丞相申屠嘉更是被晁错气死,而申屠嘉和袁盎是忘年之交,因此袁盎一直在寻找机会,替申屠嘉报仇。

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提出削藩,汉景帝刘启十分赞成,他想超越自己的父亲刘恒,就必须把削藩这件事做下去,但晁错的办法并不聪明,直接颁布法令,陈说诸侯们的过错,削弱诸侯的势力,把他们的封地直接收上来归中央管理。刘启看了后很兴奋,但他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召集大臣们讨论可行性。会议上大家都不说话,因为大家知道这是汉景帝的意思,皇帝决定了的事情,对错都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但是窦婴没有人云亦云,他认为这件事操之过急,其中的风险太大了,为此和晁错吵了个面红耳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2)

最后汉景帝做出了决定,就这么干吧。晁错的法令共有三十章,颁布之后诸侯们可不干了,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他们纷纷表示不能接受,矛头明着指向晁错,暗地里动起了造反的念头,这里面既有实力又有野心的非吴王刘濞莫属,当年刘邦就说过这个小子脑袋后面有反骨。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3)

“清君侧,诛晁错”的行动,目标直指京城,吴王刘濞就是发起者。这个时候,晁错傻了,他没有想到这些诸侯会造反,一时之间没有了主意,竟然还建议刘启御驾亲征,这不是让刘启去送死吗?功臣们都作壁上观,没有人表态,意思很明确:你信任晁错,你去找他想办法吧。窦婴和袁盎更是建议汉景帝杀死晁错,他们说这样做的话,诸侯们就没有了口实。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4)

刘启当然知道杀死了晁错,吴王刘濞也不会退兵,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夺权,但是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功臣们就不替自己卖命,毕竟皇帝换了,他们可能还是高官厚禄,就像当年陈平、周勃一样。因此,诛晁错不是为了平息吴王刘濞的愤怒,而是为了给功臣们一个交代。

你可以说汉景帝刘启刻薄寡恩,但也应该知道功臣们的推波助澜和落井下石。

二重罪:盖世将才,跋扈将军。

吴王刘濞并没有因为晁错的死而偃旗息鼓,本来就醉翁之意不在酒,干掉汉景帝刘启才是最终目标,就像当年的齐王刘襄一样。怎么办?这个时候的刘启并不糊涂,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窦婴,另外一个则是周亚夫。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5)

功臣里能打的不多了,周亚夫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他的能力在汉文帝时就被发现,但是汉文帝并没有提拔周亚夫,而是告诉刘启说:“勇将周亚夫是个有能力的人,事情紧急的时候可以启用。”为什么是事情紧急的时候呢?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因为汉文帝到细柳营的时候也吃了闭门羹,这位将军太厉害了,他的部队只知道有将军不知道有皇帝,这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这让汉文帝不仅想起周亚夫父亲周勃,周勃正是那个和陈平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的人,刘恒能登上帝位,要感谢他们,但同样也正是这些人亲手屠杀了刘盈血脉,说他们是功臣也对,说他们是叛臣也行。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6)

对于周亚夫,刘启是即用且防,把他从太尉改拜为丞相,目的就是为了去其兵权很好掌控。这和当年汉文帝刘恒对付周勃的办法一样,让一个大老粗去管政治,那只能是一窍不通、越搞越乱,以便于最后找个理由罢免了他的官职,彻底解除对自己的威胁。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景帝刘启要废掉太子刘荣,但是周亚夫不同意,还和刘起争执起来,这件事后汉景帝开始疏远周亚夫。最终决定周亚夫命运的是一顿饭,或者说周亚夫的态度,汉景帝刘启想为太子求个辅政之臣,周亚夫看上去合适,实际上不合适,因为这个人脾气太大,功劳太大,能力太强,最主要是不听话。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7)

汉景帝大宴群臣,条侯周亚夫也来到了会场,汉景帝并不会周亚夫准备筷子,这让周亚夫很生气,他这个人比较直接,生气了脸上就能看出来。汉景帝笑着对周亚夫说:“难道这些还不够招待您的吗?”周亚夫赶紧把帽子脱下来谢罪,汉景帝一走出去,周亚夫也顺势离开宴会场,望着周亚夫的背影,刘启目光里流露出了杀机,默默说道:“这样的人,绝不是辅佐少主的好人选!”罪名很好找,和当年汉文帝对付周勃办法一样,阴谋造反证据确凿。周亚夫最终不堪受辱绝食而死,他的下场比他的父亲周勃还要悲惨。

汉景帝不能留下周亚夫,因为这样一个跋扈将军对于国家,尤其是对于将继位登基的刘彻来说,将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三重罪:手足相残,不念旧恩。

汉景帝刘启有一个好弟弟梁王刘武,这个弟弟不仅文韬武略,而且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坚决支持哥哥。在梁地阻击叛军对京城的进攻,为条侯周亚夫彻底击败叛军争取了时间。但与此同时,梁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量,梁都险些被攻破,自己也险些被吴王刘濞砍掉脑袋祭旗。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史记·梁孝王世家》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8)

梁王刘武为什么这么拼命呢?那是因为有一次他和汉景帝喝酒的时候,汉景帝对他说:“等我去世之后,就把皇帝之位传给你这个弟弟?”当然那个时候,汉景帝刘启还没有册立太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酒后失言,也可以看作是刘启用来拉拢弟弟的手段,不过梁王却当真了。

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史记·梁孝王世家》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9)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时候,梁王刘武坚守梁地,任用韩安国和张羽为大将军,阻止吴楚叛军越境,拱卫了京师,没有他的阻挡和牵制,周亚夫很难获得最后的胜利。

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史记·梁孝王世家》

汉景帝刘启最终选择刘彻作为太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梁王刘武十分愤怒,他感觉自己被哥哥玩耍了,他把怒气发在了袁盎等大臣身上。他认为是这些人蛊惑了皇帝,他派出刺客,杀死了包括袁盎在内的十余人,这种做法震动天下,同时也让汉景帝坐立不安。杀死十几个朝廷大臣如探囊取物,那如果他的刺客目标是自己可怎么办呢?严查,绝不姑息!最后几个直接雇佣杀手的人被处死,梁王刘武通过负荆请罪的办法,加上母亲窦太后的眼泪,获得了汉景帝的原谅。但不过是表面文章罢了,哪有那么容易原谅呢?再也回不到以前了,从此梁王刘武再也没有机会到京城去见自己的母亲和兄长了,在又一次被汉景帝拒绝后,梁王刘武郁郁而终。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10)

汉景帝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特点,用皇帝之位作为筹码,得到了梁王刘武的支持,这是政治家的权谋,为了帝位的顺成,他不得不这么做,因权力导致的骨肉相残还历历在目,自己不想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就要狠下心肠,做那个世人眼里的无情无义之人。

四重罪:废长立幼,强者为上。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对于太子的人员汉景帝刘启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很多人认为刘彻上位,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和长公主刘嫖结盟,同时又诋毁太子刘荣和他的母亲栗姬所致,这么说没有错,但是却忘记了决定权自始至终都在汉景帝手里。论权谋,恐怕王娡和汉景帝刘启比,还相差的太远。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1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启都没有动太子刘荣,因为尽管对于栗姬不满意,但是自己的这个儿子确实中规中矩,没有犯过什么错,汉景帝一直在观察栗姬,因为太子的母亲对于太子的作用是巨大的。大汉开国以来,从吕雉到薄姬,再到自己的母亲窦太后,否是女中豪杰。而自己选的不仅仅是太子,也是那个能够辅佐太子的人。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史记·外戚世家》

汉景帝因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于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栗姬,实际上这就是准备托孤给她的。刘启说:“我百年之后,希望你能善待我这些儿子。”栗姬听了以后很生气,不肯说话,也不肯答应,主动放弃了最好的机会。汉景帝心想:“看来栗姬不是太后的人选!”但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把话藏在了心里。

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史记·外戚世家》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12)

王娡知道汉景帝对于栗姬比较生气,但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于是怂恿大臣上奏,要汉景帝立栗姬为皇后。大臣上奏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荣,今太子母亲没有封号,应该立她为皇后。”汉景帝正一肚子气没地方发泄,听后大怒道:“这是你能议论的吗?!”于是杀死了上奏的大臣,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封为临江王。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刘启昏庸,王娡狠辣,栗姬和刘荣成了被害者。但在我看来,刘启岂会不知这背后的主使之人是谁呢?栗姬跟随自己多年,她是什么样的人,刘启很清楚,栗姬是个心直口快,缺少城府的人,而王娡则不然,这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但让刘启在栗姬和王娡中选择一个人来托付家国大事的话,他选择了王娡,这就是政治家的眼光。

历史上最完美帝王出身绿林(刻薄寡恩还是老成谋国)(13)

汉景帝刘启承上启下,是大汉进入鼎盛的关键人物,尽管关于他的非议很多,但在我看来瑕不掩瑜,他依然是古往今来的有为之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