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来看,近年来因农业结构调整、国土绿化等因素,大量耕地流向园地、林地等非耕地地类,“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强调,必须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农田三种分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农田三种分类(关于我国农田划分的小知识)

农田三种分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来看,近年来因农业结构调整、国土绿化等因素,大量耕地流向园地、林地等非耕地地类,“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强调,必须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

18亿亩红线、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这些看似耳熟能详的词汇,你真正了解个中内涵吗?让我们来把这些词汇的神秘面纱揭开。

土地用途大概有哪些

根据我国土地政策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根据用途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业用地是指农业用地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又称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坑塘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是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一般需要治理才能利用或可持续利用 。

那些与耕地有关的知识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二级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公顷左右,人均耕地0.26公顷。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这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18亿亩红线”。

什么是永久基本农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从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永久基本农田”的概念,“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到2020年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基本农田前面加上“永久”二字,体现了国家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视。

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口粮生产。原国土资源部等国务院7个部门在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将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严格限定在种植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作物生产)范围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下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并明确了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国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突出永久基本农田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一般耕地

一般耕地是指主要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通常包括以下9种土地:

1、常年进行耕耘、常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当年休耕、休闲或轮歇的田地;

3、抛荒少于3年的田地;

4、开垦之后连续使用3年或3年以上的新开荒地以及沿河、沿湖和沿海滩涂;

5、原是耕地,后改作鱼塘、果园、花卉园以及用来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它树木的土地;

6、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桑树、茶树、果树和其它树木的土地;

7、原始耕地,临时(5年以下)用来培育和种植桑苗、果苗以及其它苗木花卉的土地;

8、非牧区用于种植牧草少于5年的田地;

9、以种植稻谷为主、养鱼为辅的稻鱼混合种养的水田,以及常年用来种植茭白、莲藕等一年生食物类植物的低洼地。

一般耕地是可以搞养殖并且建养殖场的,但是不能建永久性建筑可建临时性的厂房或圈舍。在搞养殖的时候,选择地点要是距离居民生活区500米以上周围不能有生活用水的取水点,还得到当地环保部门申请做环境评估经过批准后才能建设。

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有哪些区别

简单来说,一般耕地就是没有抛荒且经常耕种的农村土地。在基本农田上不能进行除耕种以往的任何活动,但是在一般耕地上,可以在审批通过后进行养殖活动。农交网小编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般耕地的使用虽然没有基本农田严苛,但是也要遵守其相关规定,否则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高标准基本农田又是什么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划定为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的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降低年际间波动,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为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将基本农田整理列为土地整理重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逐渐进入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并重轨道。200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21年,国家优化建设布局,突出支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建成10551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发展28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分别占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的105.5%和188.3%。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工作目标,特将土地基本分类情况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