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着蒙蒙细雨,挑眼望去四周一片辽阔,怒发冲冠的岳飞壮怀激烈地写下了千古名句《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完全体现了当时宋朝背景下,著名爱国将领,抗金名将岳飞当时得知前功尽弃时的悲愤。

很多人当年上学的时候都曾经在课本上背诵过这首诗,虽然那时候我们不太懂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位将军听闻城池沦陷后的悲壮和心中的怒火。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

岳飞雕像

可是如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要从教科书中移除了,而且要把另外一首同名诗加入进来,因为这件事让很多人纷纷在网上发表了看法,有人认为这样爱国的诗句应该被推广教育,还有的人则持同意除去的意见。

那么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无道理呢?

01 两篇诗词创作背景

古诗词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斐然,借助古诗词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品鉴能力和情操,从古至今,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对于“高雅洁”文化的追求我们是从来不曾停止的,而古诗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之一。

而且一篇优秀的古诗词都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被诗人用来托物言志的,所以要分析古诗词被替换和被收录教材一定要研究诗词创作的背景。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2)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战略家,同时他学识渊博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其余三位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相信大家广为熟知的故事就是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这四个字。

虽然在正史和野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岳飞在当时的宋朝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当时北宋灭亡后南宋成立,金朝又发动了惨绝人寰的“靖康之变”把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从皇宫中带走的一千多人。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3)

南宋成立后岳飞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复山河,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收复了将近一半的中原大地后因为后方粮草不足和深入敌后,不得不撤兵回去,也就是这次回到鄂州后,岳飞因为这次北伐的成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满江红”。

从背景上来看,岳飞这首词是因为没能全部光复失地有感而发,加上曾经“靖康之耻”给岳飞带来了无穷的羞辱,这点能够看到岳飞的心里是一位非常具有家国情怀的将领。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4)

我们再看另外一首诗词的背景,秋瑾这首满江红是在1903年的中秋佳节中著作,那时的中国刚刚遭受到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无情的摧残,我们的人类瑰宝圆明园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外敌放了一把大火。

可以说正是民愤四起的时候,加上西方思想逐步传入国内,一些老旧的思想正在接受新时代思想的挑战,不但是民族危机之时,更是国破家亡之刻,秋瑾虽然身为女性,但是她的豪爽和志气并不比她的丈夫差。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5)

因为对爱国报国的理念不同导致了秋瑾与她的丈夫王廷均产生了矛盾,秋瑾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但是这次的事件让秋瑾坚定了自己要投身革命,为了国家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而这首词就是秋瑾在此期间而作。

从背景上看,秋瑾和岳飞二人同样都是因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感到担忧,都是为了能够为国家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有感抒发,不同点是两人身份在当时的不同,岳飞那个时代就是抗金名将,一呼百应,而秋瑾身上还被很多人刻着旧时代女性的思想禁锢。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6)

两首诗词创作的背景都是因为民族国家危机而托物言志,可是为何要选择进行替换呢?

02 两篇名作之间的对比

尽管历史上有很多以满江红为词牌的诗词,其中也不乏有辛弃疾等人的佳作,但是每次提起满江红,岳飞这首诗词一定是最多人对于满江红的第一印象,为何传唱度如此之高的诗词要被替换呢?

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位主角,这首替换的诗叫《满江红.小住京华》,一样的词牌名,但是作者却是另外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性—秋瑾。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7)

这位秋瑾是何许人也呢?

秋瑾出生于1875年,年仅32岁就为了辛亥革命英勇就义,中国文坛对这位近代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只用了八个字来形容。

“辛亥女杰,巾帼英雄”,也有人评价秋瑾是近代中国女权第一人,把她和陶成章,徐锡麟三人称之为“辛亥三杰”,孙中山先生称秋瑾是“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郭沫若,宋庆龄,邓颖超等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8)

如果从这点来看,秋瑾和岳飞两人都在各自的时代为推动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贡献的大小不是我们能够说清的,但是两人都有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这点毋庸置疑。

再来看秋瑾的作品,“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9)

我们在这里简单赏析一下这首诗,首先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都知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朝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加上秋瑾作为一个女性,担忧国家的同时还要承担旧时代女性被禁锢思想的折磨。

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再回到诗句中去,上阕“四面歌”引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因为列强的入侵导致我们的国家危在旦夕,确实有些四面楚歌的境地,而后的“八年风味”则是指她结婚八个年头思念故乡。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阕交代了作者在北京城住的时候,因为中秋节的到来而开始思念家乡,同时对他们想让我做一个简单的贵妇感到不屑,下阕说我今生虽然没有男儿之身,但是我的心比男儿心都要刚烈。

我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一些凡夫俗子又能够理解我呢,茫茫人海中找不到知音的我潸然泪下。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1)

其实可以看到这首诗表达的也是一个人对国家前途担忧,对人民未来担忧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诗句,我们再来对比岳飞的满江红,两首诗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下有感而发。

秋瑾是中秋佳节想到了外敌入侵,岳飞则是得知中原陷落而愤慨,秋瑾是因为时局的变化加上社会对于女性的困扰而抒发,岳飞则是因为山河落入敌手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而立下壮志。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2)

二者如果从教育意义上来说相差不大,但是论情怀基调而言,岳飞的满江红还是更容易让人体会到爱国情怀。

03 “替换”有无道理

这里的替换其实是考虑到格局的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岳飞是民族英雄,这没错,但是宋朝时期社会的矛盾点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于汉族和女真族之间的矛盾,虽然岳飞仍然表达的是爱国主义,但是这也容易让民族不团结。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3)

毕竟现在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人口虽然最多,但是我们是和平友好互助的,如果将来因为这首诗导致了我们的下一代对女真族产生不好的看法,岂不是有违我们的和平理念吗。

当然我们要就事论事,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呢?我认为在他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思想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学习其中优秀的文化,比如爱国主义,比如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精神。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4)

而秋瑾这首满江红就不一样了,她所坚持的是反帝国反封建,这样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需要宣扬,宣扬这种面对列强侵略毫不畏惧,宣扬在强敌面前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替换是有道理的。

毕竟我们的时代在变,格局也在变化,我们面对文化一直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只有学习符合新时代的文化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未来走得更加顺畅,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5)

替换也并不等于说岳飞不如秋瑾,或者我们要否定岳飞,两人都具有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精神,在这一点上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只不过是因为过去表达的情感寄托,已经不能再使用到现在了。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什么,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如果现在还要使用岳飞这首具有背景故事的诗句则是相当不妥的,如果女真族的孩子在课堂上学到这首诗心里该是什么想法呢。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6)

特别是学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时候,往小了说,这容易给别人心理造成压力,往大了说,这就有挑起内战的嫌疑,这与我们的国策是非常不符合的。

所以从内容和背景上来看,秋瑾这首诗不但是宣扬爱国主义,也宣扬了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的精神,这一点就非常符合我们的国情,也永远不会过时,所以这次的替换总体来说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岳飞满江红哪年入选语文课本(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所)(17)

我们的教科书将来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习的课本,那么对于上面的内容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近年来也有很多课文从教科书中移除,也不断往教科书中加入新的文章。

这些改变其实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的,我们的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强大,文化知识的普及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积极文化我们要宣扬,对于已经过时的文化,不符合国情的文化,就需要淘汰。

就像上文说的一样,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牛莹《浅谈女真人的兴衰》:2021.03.30

中国知网:郗志新《南宋初期民族关系思想初探》:2018.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