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降温除了使用降温设备,比如人工风扇,还有降温饮食。那古人用什么进行冰镇呢?特别是古代夏天的冰是从哪里弄来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古人用硝石制冰:将硝石溶于水,大量吸热,便可将水冷冻成冰。但这个方法的制冰量太小了,而且非常费事,所以,古人一般不会用这么麻烦的制冰方法。其实古人取得冰块通常的方式不是制冰法,而是存冰法。很简单,等到冬天自然结冰时将冰块储存到地窖里,这种简单的存冰方法,从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古代大城市内都建有很多的冰窖,由官方统一管理,其中以皇室藏冰最为典型。

藏雪珍宝(皇家藏冰一瞥)(1)

凌阴遗址--古代的藏冰库

古代皇室藏冰往往是一项正式的制度,由皇帝亲自下令规定,称之为基本国策都不为过。比如南朝刘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六年(462年)五月,皇帝命令建立凌室储藏冰。凌室,亦称凌阴、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自然也可以指代藏冰之处。

藏冰自然是在冬季,藏冰之前一般由主事官员上奏说,到了腊月,冰冻得坚硬的时候,凌室长要率领山虞官及役隶到深山幽谷寒冰凝结的地方取冰,将冰送入深窖里。“虞官” 就是古代管理山林湖泊的专职人员,分别称为“山虞”和“泽虞”,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役隶既可以是服贱役的人,比如奴隶和罪犯,也可以是服役的平民。储存的冰块都取自天然河湖,寒冬时节,湖面结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开始进行切冰作业,把冰切成一米见方的冰块,运送到地窖里保存,然后等到有需要要时尤其是夏天时取出使用。

由于存放时间长,特别是皇室夏天巨大的冰块需求量,存冰一定要尽量减少融耗,否则无法满足。所以冰窖一定要严密,不要泄漏冷气。古人也很注重这方面的问题,在相对迷信的那时代,往往在存冰之前先用黑色的雄牲和黑黍米在凌室的北面祭祀司寒之神。因为北半球南边热北边冷,所以冷风往往从北来,在古人的朴素认知中那要是有相关神祇自然也是在北。祭祀当然是隆重而严肃的,仪式感十足,并且不止一次。到了次年二月,在春分日,用黑色的羔羊及黑黍米祭祀司寒之神。然后打开冰室,先祭寝庙。学过地理的都知道,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夏半年,春分日是春季向夏季过渡的开始,气温开始持续上升直到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古人对自然更依赖,也更敏感,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往往要举行祭祀以祈福,不仅祭祀神祇,也祭祀先祖,皇家尤其如此。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祭祀没什么用,起到的只是心里安慰罢了,古人当然不会对此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还有更现实的措施。保存时要在上面盖上厚厚的稻草保温,还会在上面盖上锯末等物,阻挡空气流通,所以融化速度非常缓慢,这样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至少除去损耗,还会剩很多。

寝庙就是皇帝的祖庙,先祖先父庙在夏季祭祀时用鉴盛冰,每室放一鉴,以抵御热气和蚊蝇。“鉴”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叫作“冰鉴”,堪称古代的人工冰箱。其原理很简单: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然后在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进行冰镇。蚊蝇喜热不喜冷,有冰鉴的室内既可以降温,还可以驱赶蚊蝇,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祭祀用的食物尤其是肉类保质期更长,显得更为虔诚恭敬。当然,冰鉴的使用场景主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皇宫三大殿及太官供应的膳食,都以鉴盛冰供给。

藏雪珍宝(皇家藏冰一瞥)(2)

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战国青铜冰鉴

此外,从春分日到立秋日,也就是夏半年,有臣妾丧亡时,皇帝命令赠赐棺材,棺材当然不可能用冰打造,而是在棺材里放冰,防止丧事未完尸体就腐烂,因为皇室的丧仪最为隆重漫长,作用类似今日的冰棺。从立夏日到立秋日,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不限数量地供冰以给丧事需要。制造盛冰冰尸的夷盘,随冰供给。由于皇室的用冰量巨大,又不可能长距离运输,所以凌室往往建在宫内或者王宫附近,比如南朝刘宋的凌室建在乐游苑内,设凌室长一人,保举吏两人,专职管理。周朝时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

(关注“读史奇闻录”百度百家号、今日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领略历史上的奇闻异事,个人原创,敬请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