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奇妙之事(大明第一悬案据说)(1)

1402年六月,虎踞龙蹯的南京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已近尾声。交战双方是代表中央政府的建文帝和代表地方政府的燕王朱棣,从辈份上说,建文帝是朱棣的侄子。这场叔侄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即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划上句号。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二子,亦即朱元璋之孙。凤阳农民朱元璋打得天下后,一心想把朱标培养成一代明君,不想朱标却不幸夭折。朱元璋痛哭之余,立朱标的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是故史称建文帝。

当年,朱元璋为了他们朱家的天下万世一系,把他的几个儿子分别封到北部和西部边疆,以此作为帝国屏障。但是,地方坐大之后,朝廷便有尾大不掉之险。这样,在黄子澄和齐泰两人的策划下,上车伊始的建文帝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削藩运动。几个藩王中,最有政治野心的当数燕王朱棣,他本来就对侄儿接替了父亲的皇位心存腹诽,现在侄儿又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他大肆打压,当其它几个藩王被废为庶民或是自杀后,朱棣决定孕妇过独木桥――铤而走险。

和西汉年间的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打着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差不多,这回朱棣的旗号也是要清除君王身边的小人,以解国家之危难。战争爆发后,就连用脚指头思考的人都认定,这场势力悬殊的战争,朱棣输定了:建文帝的军队是朱棣的几倍,管辖的地域面积和民众更是几十倍,此外,朱棣乃犯上作乱,是乱党,不管有多少清君侧的理由,统统站不住脚。但令人大跌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是:建文帝竟然输了。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奇妙之事(大明第一悬案据说)(2)

600多年前的那个夏夜,郁闷的建文帝从皇城里听到从城外传来的炮声和鼓声时,沮丧之余,在宫里烧起一把大火。然后,等到朱棣的军队攻进皇城,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建文帝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显然,建文帝玩失踪了。

从那以后,建文帝人间蒸发,下落不明。就像一滴水掉进了海洋,虽然到处都是水,但刚才掉进去的那一滴,再好的眼睛也找不到了。从现存史料看,建文帝的下落,不外两种:一是说他烧死了。但这种说法,就连朱棣自已也不相信。其二,玩失踪了。但到底失踪到哪里去了?说法不一。最流行的说法有两种,其一,逃到东南亚去了。所以,朱棣坐上龙椅成为永乐帝后,他所干的最能让后人记住的那件大事――郑和下西洋,据说,那既不是朱棣想开发海上贸易,更不是搞大国外交,而是为了访拿建文帝,以便把他亲爱的侄子捉拿归案。其二,逃到西南了。在我老家的县志上,我就读到过关于建文帝逃到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的记载。县志很自信地指出了建文帝出家的寺庙,并记录了一首足以说明建文帝身份的七律。但到后来,我发现,这种传说不仅在西南的四川,重庆,云南到处都有,就连湖南和湖北,据说也是建文帝逊位后的归隐之地。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奇妙之事(大明第一悬案据说)(3)

故事一开始,建文帝的理想是削平藩王,把他的那几个有潜在威胁的叔叔从王位上推下去,实现高度中央集权;等到朱棣饮马长江,他的理想是与朱棣讲和,划江而治;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他的理想是逃出那座火药桶;故事的最后则是,当建文帝成为云游的野僧,他的理想是不让官兵捉住,白天有点粗茶淡饭,晚上有间不至于露宿的破茅屋,那就算功德圆满了。

建文帝逃跑后,他的二儿子朱允圭才两岁,朱棣把这孩子囚禁于广安宫。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明英宗才把他放出来:这个被关押了五十多年的老人,竟然连牛羊也不认识。

这个故事说明:第一,一个人的理想会随着现实的不断逼近而毫无原则地降低;平民如此,皇帝亦然;第二,生于皇室,当然是幸事,但如果你的父皇也不得不用玩失踪的方式苟且偷生,我敢打赌,你的命运不见得比捡破烂的王小二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