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网友在网上描述了自己看到的一幕:
一个爸爸带七八岁的孩子
到肯德基买了儿童餐,
孩子正要吃的时候,爸爸随口抱怨道:
“你吃这一顿饭,
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之后,父子俩都没再说话,
男孩默默低下头,慢慢地吃着,
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一幕莫名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本该美好的一餐似乎瞬间失去了味道,
本该雀跃的心似乎瞬间跌入谷底……
孩子的惶恐不安,连看客都能感受得到。
我们当然知道,这位父亲并无恶意,
他大概只是真情实感地慨叹现实,
也可能是想借机教育孩子,钱来之不易,
又或许是下意识地希望孩子感恩父亲的付出。
谁又忍心谴责这样一位父亲呢?
可是,孩子呢?他又何错之有呢?
成人世界的压力转嫁到他幼小的心灵,
他会怎么想?
觉得自己不配吃这一餐饭?
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亏欠了父母?
觉得自己和周围开心品尝美食的孩子不同?
“乐高哪是你玩得起的,
你能跟别人家比吗?”
“咱们家存款不多了,
明年你的学费还得找人借,
这鞋买不起。”
“为了让你学钢琴,
妈妈都几年没买新衣服了!”
“你吃你的!
咱家好东西不都得先可着你,
我们可不舍得吃。”
“咱家虽然穷,
但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学,
再不济我们去卖血。”
......
这些话,总有一两句听着耳熟,对吗?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
父母似乎都习惯于无私地付出和牺牲,
要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但同时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了自己很多,
还总怕孩子乱花钱,
不把父母的牺牲当回事,
所以总喜欢反复向孩子灌输“家里没钱”。
殊不知,这一切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极有可能成为捆绑他们一生的诅咒。
频繁、刻意地跟孩子“哭穷”,
会让孩子对于金钱有不安全感,
孩子会过度压抑内心的真实需求,
甚至成年后也会将合理的需求“不合理化”,
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更有甚者,这种“不配得感”
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方面,
让孩子变得自卑又懦弱,
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那么,家里的经济情况,
到底要不要对孩子如实相告呢?
首先要看你家是不是真穷,
如果是真的穷,即使你不说,
孩子也会通过日常生活自己感受到。
你也可以在孩子具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之后,
实事求是地将家里的条件告知,
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频繁强调,
这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难处,
懂得现实世界的残酷。
但不能靠“哭穷”去强调父母的牺牲,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和负罪感,
甚至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叛逆。
如果你家并不穷,
只是为了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
那大可不必故意编造故事骗孩子。
父母完全可以做正向引导,
适时地给孩子讲讲你们白手起家的故事,
让孩子明白,
正是因为父母不懈奋斗,勤俭持家,
家里才得以有如今的光景,
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努力创造的。
总之,别跟孩子“哭穷”,
“哭穷”不一定能赢得孩子感恩的心,
反倒很有可能会输掉孩子的一生。
辛丑年四月十四
2021-05-25
来源:央视网《事说新语》栏目
来源: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