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莒南县十字路街道郁家东山村有位武术名师郁家欣,他从小师从名武术名家,一生习武走江湖,其经历颇为传奇。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武林逸事至今仍在乡间流传。
一、武术世家
莒南武术师郁家欣,祖籍山东省莒南县路镇郁家东山村,1910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城关,卒于1994年,享年84岁。中等身材,高鼻深目,髯须飘胸,目光凛然,触及胆寒。祖父辈和父辈多人习武,其父因武功高强,供职于清朝莒州县衙,任捕头。民国时期,供职于莒县警察局。清末民国年间,与山东枣庄、临沂、河北沧州一带武术名家多有交往。
郁家欣和他的几个学生合影,坐着为郁家欣, 后排右一为徐淑民
在郁家欣少年时期,十路少林拳宗师、八极拳名家杨秀山前来访友,切磋武艺。看到郁家欣兄弟俩武功基础扎实,天资聪颖,是块学武的好材料,就收他兄弟俩为徒,细心教导。
杨秀山,字锦泰,十路少林拳宗师,八极拳名家。1869出生在沂州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夹坊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卒于1947年,享年79岁。
杨秀山
杨秀山自幼好武,九岁时,拜莱芜籍拳师罗庚欣为师,学会了破连拳三趟对打、一趟擒拿对练、一趟陆式架、六趟破连拳等破连拳之秘诀。
1887年的秋天,杨秀山与父亲一起去集市卖玉米,回家途中见一僧人衣衫褴褛,面带病容,躺在路边。常听师父教导、为人侠义的杨秀山把其用马车带到家中,为其洗澡更衣,请大夫治病,僧人一连住了三个多月,他始终没有厌烦之色。僧人颇为感动,将自己身为少林寺三十七世“体”字辈武僧的身份告诉了杨家父子。大师法号为体峰。他十七岁出家少林寺,拜妙兴为师。妙兴见体峰武术基础远超群僧,惊为奇材,遂将福居祖师研创的十路少林正宗拳法、刀枪剑棍、及其点穴、擒拿、七十二艺全部授给。
1886年春,体峰大师下山云游,次年秋病倒在路旁,幸遇杨家父子,与杨秀山结下了师徒之缘。体峰大师为报杨家救命之恩,又见秀山人品优秀,武术功底较厚,将杨秀山收为弟子,并将十路少林拳、醉拳、猴拳、十趟弹腿、春秋大刀、五虎枪、月牙铲、飞叉、大小梢子棍、梅花枪、杨家枪、罗家枪、七十二艺练法等诸多技艺加以全部传授。杨秀山在大师的严厉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苦练,如此三年不仅练成了铁砂掌、金钢腿、铁布衫三大绝技,而且将少林拳械套路练得动侧似疾风,静则若山岳,拳似流星眼似电,身如杨柳脚似钻。打起拳来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890年的一天,练武过后,体峰大师看着浓眉大眼、面目清俊、身高一米七左右的秀山,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诫:“你已学会我全部本领,为师明日便去云游。现在你也长大,功成了!有时间也可到全国各地寻师访友,以提高视野和武功修为。但万万不可恃强凌弱、惹是生非,切记以忠、孝、德、信、义、诚处世待人”。秀山极力挽留,但高僧去意已决,再无更改。此后,杨秀山大师一生把师父的告诫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后授徒均以此为门规。
1920年,八极拳名家韩化臣来枣庄中兴公司任护煤矿大队队长一职,业余时间教其队员及四乡的青壮年老架八极拳。韩化臣,字惠卿(1886-1937),沧州东南罗疃村人,中央国术馆教练,黄浦军校教官,职业武师。身强体壮有千斤膂力。青年时拜张拱辰(景星)为师,习八极、劈挂。为得真传随张师入族,成为入室弟子,同时也得其师伯黄四海、其师兄李书文的褒奖和提拔。在中国武术史上,旧立中央国术馆早已闻名海内外,而馆内首批武术教官韩化臣和马英图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同师学艺,追随师兄李书文离家授业,是近代传播、弘扬八极拳的代表人物。
韩化臣
韩化臣在枣庄中兴煤炭公司任护矿大队队长期间,与少林拳名家杨秀山相见,两人彼此仰慕对方武功,走到一起,双方一见如故,在切磋功夫时,英雄惺惺相惜。杨秀山不顾年长韩惠卿十几岁,相互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用二趟、三趟少林拳换其八极拳架母一趟,八极拳单拆,八极拳对接,铁山靠等诸多八极技艺,掌握了八极拳之秘,技击水平更上一层楼。
1933年,杨秀山在国民政府军李占标部任武术教官,随军来临沂驻防,三个月后去外地换防。当时国民政府县长、民族抗日英雄范筑先先生(人称“范大牙”)执意聘请杨秀山留下传艺,盛情难却,便留在沂州。杨秀山在沂州府授徒期间,传授十路少林拳、八极拳、六趟破连拳、靠臂捶、擒拿对练、三趟破连拳对打、六趟少林拳对打,器械有春秋大刀、三节棍、两节棍、月牙铲、十趟少林单刀、大小梢子棍、杨门枪、罗门枪、飞叉、双钩、方锤、瓦面锏等,硬功有铁砂掌、金刚腿、铁布衫等,从学者众多。
杨秀山一生以授拳为业,教拳于鲁南、苏北一带,正如其主碑碑文所载:他“……武功深厚,艺业超群,弟子遍天下,……”。使十路少林拳等得以广泛传播,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杨秀山的指导下,郁家欣兄弟俩得到八极拳真传,武功超群,武德高尚,成为他们一生谋生的看家本领和行走江湖的处世之道。
二、行走江湖
过去,武功学成之人,有很多谋生之路。一是进入政府部门或军界,做衙役或教官;二是开馆授徒,做师傅;三是做护院或门客;四是干一点偏门小生意等。郁家欣一家在清末民国年间,从事的是第一种类型的职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郁家欣一家担心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政策对他们不利,就弃家而走,开始了行走江湖的历程,开启了当“护院或门客”的生涯。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至1958年,中国的户籍制度管理是宽松的,公民有自由居住和迁移的权利,这就为郁家欣一家“行走江湖”创造了条件。他们先后在浙江一带受雇押送货物,在东北受雇看护参园,到青岛等城市看家护院,过着一种奔走江湖的生活。一边受雇于人一边走遍大江南北,顺便行侠仗义,堪称武林侠客的理想生活,但也饱受颠沛流离生活的折磨。
至于中间有过何种惊涛骇浪或风平浪静,郁家欣很少谈及,估计新中国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恢复,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环境优良。“走江湖”也不会有大的安全问题。
当然了,他们能够走南闯北,来去自如,这和他们的武功高强也有很大关系。
1958年至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再在社会上流动,就是“盲流”,要受政府管制。郁家欣一家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祖籍地——莒南县路镇郁家东山村,过起了农耕生活。闲暇时节走街串乡,打把式卖手艺,赚取一些零花钱,缴足集体的,剩下的贴补家用。
上世纪70年代,在莒南一带武术表演(又称“耍把戏”)比较有名的“郁有贵”(郁家欣侄子)就是他们家族成员之一,他们的表演队走到那里都大受欢迎,对于猎奇者来说,可以大饱眼福;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一场他们的武术表演,可以了解很多武术常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一家传承和发展着中华传统武术。
在乡村生活期间,郁家欣一家与家乡老少爷们融洽相处,经常有些青年鼓噪郁家欣“露一手”,有时,郁家欣就坐在地上说:“我起不来了,谁能把我拉起来,我就露一手”。暗里使上“千斤坠”功夫,上来几个青年,拽着他的两只胳膊,用尽力气也拉不动。
尽管他们一家武功大成,但他们始终可以守住本心,过着低调、清贫的生活,这份淡泊与从容,让人尊敬有加。
三、青岛露了一手
郁家欣闯荡青岛时,给青岛一家货栈老板看家护院。解放前的青岛是北方著名的码头,商业十分繁荣,海内外客商云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况十里洋场的青岛,混迹青岛的各色人物也是帮派林立,争斗频繁,尚武风气浓厚,其中也不乏武林高手,因此,如果没有两下子,是打不开场子的,郁家欣来青岛后,忠心耿耿地为东家服务,逐渐赢得了东家的信赖。
一天,郁家欣闲来无事去逛青岛最大的一家货场子,货物摆满三层楼,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师傅边走边看,不觉来到三楼卖烟袋杆子的货摊前。过去,中国人大多吸旱烟,为减少烟油子吸入,就加长烟袋杆子,长的烟袋杆有五、六十公分的,由于这种烟袋杆子是用一种特殊木质制作的,因此,也是坚硬无比。
当郁家欣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烟袋杆子的时候,忽然听到几个管家模样的人在说他东家的坏话,一时气愤不过,也是年轻气盛,转身向前与他们理论起来,争吵声一起,“呼啦”一下子就围上了一群看闲点的,其中大多是对方的打手,各为其主,由争吵到推搡,到最后大打出手。对方人多势众,郁家欣孤身一人。情急之下,郁家欣抄起一根烟袋杆子当兵器,与对方战在一起。从三楼到二楼而一楼,凭高超的武功毫发未损地打出了货场子。
一战成名,事后,青岛码头的练家子老大经过一番周折打听到郁家欣所在货栈,上门拜会。从此以后,郁家欣声名鹊起,无人再敢染指其东家的货栈。据郁家欣讲,这是他一辈子中唯一一次出手斗狠。
四 举捶劝架
晚年的郁家欣就在县城驻地十字路一带收几个徒弟,传道授业。在住十字路期间,在郁家欣大师身上也有一些小故事发生,例如,过去街道上的一批小青年常常结伙斗殴、打群仗。每当这时,郁家欣就露面看看,举一下拳头,摄于郁家欣武师的凛然威风,斗殴双方就“呼啦”一下作鸟兽散。于是在十字路街上就流传着郁家欣“举捶劝架”的说法。保护了一方安定。
徐淑民练武照(太极枪和举起八十斤重的大刀)
结束语
郁家欣出身武术世家,其家族博大而深厚的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常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本小传对于郁家欣丰富而传奇的一生记述,只是冰山一角。
向为保护传承、发扬光大武术文化的武林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徐淑民讲述 陈青整理)
,